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的比较

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的比较

时间:2022-10-22 19:4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当今经济学界存在着三大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本文从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价值的本质和度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了三大价值理论的区别,同时也指出三大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为重新认识三大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价值理论;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斯拉法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14-08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本质规律的经济理论。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阿罗、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及效率问题。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立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出现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分也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即“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在斯拉法的理论中,商品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在国内与国外,也都有学者将斯拉法价值理论视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

本文主要对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三大价值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对价值本质的定义及价值量的度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分析三大价值理论的区别,同时找到三大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为进一步研究价值理论和经济学其他理论提供一种全新视角。

一、三大价值理论产生背景的比较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虽然在理论体系完成之后经济理论可以独立于经济现象而向前发展,但是任何经济理论都不可能长时间背离社会经济现象。如果某种理论在长期内对社会经济现象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则必然失去其生命力,无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最终被学界所淘汰。三大价值理论并非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已形成,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17世纪中叶,伴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率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原有封建垄断,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工商业和贸易的兴起。在之后的200年间,英国一直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市场竞争最充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劳动价值理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所以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古典经济学主要侧重生产领域的分析,对消费领域的分析较少,侧重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相对忽略需求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各种阻碍市场竞争的因素和封建垄断力量的破除,英国的市场成为最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所以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价格不可能过度偏离成本,来自市场竞争的力量迫使商品的价格非常接近生产成本,因此,从成本人手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就成为古典经济学最为便捷的出发点。此外,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即使到亚当·斯密生活的年代,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推广到所有生产领域,大部分生产领域仍然保持着手工工场的生产状态。这时的生产还是主要依靠人的劳动,劳动力成本就构成生产成本的最主要方面,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将商品的价值归为人类社会劳动的凝结。这种商品价值的一元理论与当时经济现实最为相符,对当时人们的经济行为最具解释力,对当时经济政策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渐渐成为当时主流的经济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也成为当时主流的价值理论体系。

资本主义这种充分竞争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主义开始呈现出一些质变的趋势。作为这种变化的反映,经济理论也开始出现分裂,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解体以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学说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和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商品的相对过剩开始出现,许多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中无法得到实现。同时,资本主义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市场中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大。随着市场中垄断力量的不断增强,许多商品可以长期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予以销售。然而一方面,许多商品花费了劳动,但其价值却无法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某些商品长期以高于其所耗费的劳动而高价销售。对于这些现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已经无法给出圆满的解答,这使得许多经济学家放弃古典劳动价值理论,从生产领域的分析转向消费领域的分析,从供给分析转向需求分析,从分析生产者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转阿分析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效用价值理论就此兴起。再加之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物理学的发展。边际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逐渐成为分析人们经济行为最有力的工具。效用的视角与边际分析的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开始从异端转变为主流。

推荐访问: 三大 经济学 理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