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史记》影响文学的几个方面

浅谈《史记》影响文学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2-10-27 12:54: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史记》在我国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文学作品也同样有深远影响,我国古代的散文和小说、杂剧等民间文学形式就是以《史记》为榜样或创作资料丰富起来的,小说理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也有《史记》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史记》依然对文学创作有着积极影响,这一影响在长期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周边国家也可以寻到。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创作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具有极高的史学地位。这部史书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内容,并带有司马迁对历史材料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因此,《史记》不仅仅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端,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它的出现对后世文学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对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儒、墨、道、法各家诸子散文都是司马迁作《史记》的重要材料,《史记》的体例就是在先秦散文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左传》在写史时会将对事件的叙述故事化,并将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和生动的细节作为表现性格的主要手段,这些书写传统都在司马迁的创作里得到了延续。《史记》还继承了不少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风格,平易简洁的运笔极有表现力,不刻意追求工整对仗的形式,也不避讳重复的用字,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使自由不拘束的语言更显得生动活泼,是古代散文的楷模。从唐宋古文运动八大家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公安派,乃至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都对司马迁运用的文笔倍加推崇。

其次,《史記》对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它的内容为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史记》的取材包含大量民间故事和神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主要指的就是民间文学。比如司马迁为表现张良隐忍的品格和近乎神助的智慧,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了神秘的圯桥授书情节。容易被民间接受,对民间文学进行反哺。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就是以《史记》为源进行创作的典型。据《元代杂剧全目》记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记载有一百八十多种。明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清传奇《易水歌》、同州地方剧《和氏璧》等,都是借助《史记》创作的。有名目存留的作品之外显然还有更多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可见《史记》对民间文学的巨大影响。

此外,《史记》对小说理论发展亦有贡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走向成熟。他针对施耐庵作《水浒传》提出创作动机论“怨毒著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司马迁“发愤著书”观点的影响。金圣叹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注重人物的个性化,将人物性格之不同在言行细节中展示出来。这种写法在《史记》的写作中已经运用到了,像李斯在向荀子道别时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一句语言描写就体现出李斯为人处世的态度。金圣叹还将史书与小说作出了区别,并认识到小说情节的虚构性:“《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一观点显然也是在《史记》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今古典文学时代已经过去,但新的历史条件下,《史记》对文学创作依然有积极的影响。金庸武侠是当代华语小说经久不衰的佳作,象征着几代人共同的江湖情怀。像《神雕侠侣》中郭靖镇守襄阳十年如一日,并教导杨过“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这样的情节,读之令人热血沸腾又肃然起敬。其实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已经对“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布衣之侠表达了钦佩之情,《史记·刺客列传》塑造的刺客形象也多深明大义,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金庸就是在他的武侠作品里继承了《史记》中记载的这种精神,并将其提高到为国家民族的高度上,塑造出郭靖、杨过等令人向往的大侠,鼓舞并激励着读者们。

另外,在历史上长期受我国文化熏陶的东亚国家里,也能找到文学创作受《史记》影响的现象。日本作家福田定一专写历史小说,作品秉持着和《史记》一样“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在忠于真实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虚拟的细节刻画。讲述日本幕末时期佐幕派和保皇党激烈斗争的经典作品《新选组血风录》,就是在历史事件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细节进行创作而成的典型作品。这本书中并没有哪一部分专门为新选组灵魂人物土方岁三所作,但土方岁三这一人物在本书十五篇故事中均有不同篇幅的出场,他的缜密、有责任感和不近人情等不同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组织战斗、肃清组员等活动和符合性格的语言描写表现出来的。对人物进行具体而详实的形象描写,并在不同的篇章里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塑造,显然是《史记》中常用的互见方式。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日]司马辽太郎,张博译.新选组血风录[M].重庆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夏乙天(1997年—),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 史记 浅谈 几个方面 影响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