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打造“多彩贵州”品牌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

打造“多彩贵州”品牌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

时间:2022-10-29 16:42:02 来源:网友投稿

自2005年以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挖掘和传承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我省精神风貌,打造了我省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努力建设旅游大省。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任务。充分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从“多彩贵州”看贵州旅游发展的前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努力建设旅游大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前年我省推出了“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此项活动吹绿了黔中大地,点缀了祖国大江南北,挖掘和传承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我省精神风貌,打造了我省文化品牌,这种文化上的志气和信心,是我们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大提高了贵州在全国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人们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高品位的多彩贵州的同时,也看到正在崛起的贵州。“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己成为我省精神文明特别是对外宣传贵州、展示贵州新形象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品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彩贵州”荟萃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展示了贵州多民族风情。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倾倒无数的中外观众。“它让贵州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变了样,大大提升了贵州的形象”。“多彩贵州”以极其丰富的内涵,向海内外积极推介贵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措施、新成就、新变化,宣传贵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展现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山水风光,四季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达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起要”的预期目的。充分发挥了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宜人居住的气候等组合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坚持党政推动、市场动作、社会参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要求。我省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在着力提升贵州形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的重要目的地,建成西部旅游热点地区。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后发优势,必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后续支柱产业。

二、我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主要关系

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主要指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包括人们千百年来以智慧与灵性造就的文化遗存,还包括那些神态奇特的土地上演绎的鲜活故事。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且体验到文化的内涵,认识一种全新的文化,充分折射出旅游文化比翼齐飞的前景和魅力。任何一种成功的经营实际上都是经营一种文化,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发展旅游只有不断增加旅游中文化的含量,才有可持续性。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产业,正是这种文化,在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无限商机。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调整身心,获得大量信息和智慧,本身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旅游与文化两者是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关系。

从我省旅游资源看:我省地处祖国的大西南,境内山峦起伏,地面崎岖,是一个典型的“山国”。大自然神奇莫测的变化,塑造了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地貌状况复杂,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及河谷阶地,其中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丘陵占30%,山地和丘陵一共占91.7%,平地仅占7.5%,五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有大娄山,西北有乌蒙山,东北有武陵山,中部有苗岭,西南有老王山。由于贵州地势“一面高,三面低”,河流顺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呈扫帚状,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省内河网密布,十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4条,以乌江最大,其次是清水江、赤水河、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天然造化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我省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两处国家级水利旅游区,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大批特色民族村寨。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各民族在不断吸取天宇之灵气、大地之精华中,孕育和逐渐形成了天地合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瑰宝。

从我省文化资源方面看:我省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远古先民不仅开发了贵州,创造了远古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远古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62.2%。少数民族占37.8%。境内有49个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我省是古代苗族、百越,氏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会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区域,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复杂体系,显得丰富多彩。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长期保存各自的文化传统,显示出“多元并存”、“共生共荣”的特征。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加之我省地理环境多样,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冶”,各种文化圈相互错杂起来,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它既有大量的汉文化,又同时存在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而且由于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许多民族文化仍鲜活地保存下来,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各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2002年,省人大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省政府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两批共29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40处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名录,各市、州、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相继颁布,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同时,我省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土地,由于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长、地区广,贵州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属于老区的有31个县市,辖革命老区乡镇551个。从1930年4月邓小平、张云逸创建的红军进入贵州开始,到1936年底红二、六军团离开贵州,红军在贵州活动前后达六年。在这一时期,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市,先后建立了黔桂边革命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遵义等县革命委员会,还在大定(今大方)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革命处于危难时期,贵州支持了红军;特别是中央红军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贵州转危为安,走向胜利,贵州成为中国革

命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军长征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种子。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贵州各族人民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这是我省发展红色旅游弘扬长征精神及其丰厚的资源。

大自然神奇的莫测的变化,塑造了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远厚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及其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可着力提升贵州形象和影响力。因此,要坚持旅游与文化并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我省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同时必然面临着脉冲式的文化冲击。“多彩贵州”成功的动作说明,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文化层次,丰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续承传统民族优秀文化,才能使旅游业具有持久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不仅仅是保住旅游的内核,而且是保障旅游和谐发展的关键。没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就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必须把文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提升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促进旅游与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高品位的旅游与文化活动,对提高旅客素质,优化社会风气,都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快市场型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产业文明的成果渗透到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各个方面,在旅游与文化比翼齐飞中,推动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发掘我省民族文化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

我省发展旅游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型向产业型的历史转变,旅游总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旅游业正在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周边省区相比,我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给人们的印象是,提起“天府之国”就会想起四川;说起“彩云之南”就知道是云南;唱起“刘三姐”就会向往广西。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文化品牌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事实上我省旅游资源不仅形式上很美,而且有内涵的美。但是我省丰富的资源长期以来却“藏在深闺人未识”,资源极大的浪费,一再错失发展的机遇期,究其原因,这是我们主观能动性不强,开拓进取的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坚持党政推动、市场动作、社会参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宜人居住的气候等组合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努力建设旅游大省。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统一规划、统筹开发重点景区和旅游精品,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高起点建设一批旅游经济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避暑度假旅游”。这是我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着力打造我省旅游业。首先必须重视挖掘文化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化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所谓民族性,就是应该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它是我省少数民族在自己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种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作为先进文化精典之作的“多彩贵州”这种文化的张力,无可置疑地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认同的富有地域特征的与时代特征的大手笔,这种创意,这种形式,这样一种决策思维、推广手段,完完全全是从贵州省情与资源开出发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它使贵州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刷新自身形象!千百万各族群众的自我发掘、互相发掘的美与智慧,所爆发的巨大创造力是无穷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张力不可估量。通过提升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素质提高,促进旅游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旅游已成为我省重要的后续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我省“欠开发、欠发达”的省情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建成若干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泛珠江三角”旅游合作及川黔渝“金三角”建设,拓宽国内外旅游市场,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的重要目的地,建成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要把发展旅游与保护青山绿水、坚持改善环境保证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旅游业更好地发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带动交通、通信、建筑、商业、文化等众多关联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在促进交流中的正面作用,进一步提高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缩短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旅游业更好地发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功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有利于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环境的作用,建立和谐的旅游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品牌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应该说,人们对我省旅游资源的认识由来已久。比如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徐霞客在他的《黔游记》中,对我省的很多景物就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黄果树大瀑布“一溪悬捣,万练飞空”,“从无此阔而大者”;赞兴义万峰林“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清代林则徐来到黄平飞崖,则叹之为“天然奇透”。另外还有不少的风景名胜,也已留下了许多文人名士的吟咏和赞叹。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省知名度不高。实际上我省旅游不仅形式上的美,而且有内涵的美。但就我省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来看,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繁荣了旅游产业。但是物质本身所承载的符号、表达的信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且非常浅薄。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矛盾,就是旅游业的快速与人的观念、产业环境和资源状态不能适应的矛盾。实施精品战略是促进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全面深入分析我省旅游资源赋存情况,合理确定优先开发的重点景区,要坚持分时、分级、分档的原则,明确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和省、地县三级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开发不同类型的和档次的旅游产品,要在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高起点做好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要集中力量对精品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切实提高“贵州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和重点景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一个好的文化品牌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宣传贵州更是开放贵州的客观需要。贵州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充分说明在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产业的旅游功能,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提高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贵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龙 菲

推荐访问: 贵州 多彩 旅游业发展 推动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