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30 10:36:02 来源:网友投稿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孔子的言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体会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课,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突出词,句的品悟,体现语文咬文嚼字的传统特点,语文味便呼之欲出。语文味浓了,语文课就不再只是单调冷峻的环节设计,语文课也就变得丰满了。

  本堂课中,对于词语的处理,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语境,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孔子,与他们对话,说说当时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做的。

  孔子这一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旅途生活多艰苦啊!这就是——风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日夜兼程。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对于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至此,两个本来*凡普通的词汇因着学生的想象移情,角色体验和教师的有效点拨而变得充满生命活力,词语成了可以触摸的有温度和质感的生命体。

  二,巧妙利用《论语》语录

  课开始,我就以课后孔子的名言导入,课末又以孔子名言结课。

  老师,第一次给大家来上课,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四句名人名言,谁愿意来读一读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学习。当他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一定会觉得怎么样所以他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会怎么做(他知道,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整节课均浸润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课文言语的分析讲解,还被深深根植于祖国文化背景的宏大时空之中。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便是润泽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

  这堂课下来,如预先所料,我拖了几分钟。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多;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如何引导;教育机智不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进一步提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语文大教研活动中把《孔子拜师》作为三年级共同研讨的一篇文章。活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讨,经过了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再研讨、再上课等环节,不断修改教案,完善教学环节,尽量研讨出一条阅读教学新路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备课、上课。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此刻我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语文阅读教学与拓展”,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设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词语的教学方面能够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认识的,效果不错。譬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作业:一路上,孔子饿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孔子和老子见面那一节,我引导学生想像场景,分角色演示再现场景。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孔子那彬彬有礼、老子那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选择的是推火车读的方法。在听了郐雪杰老师的课后,觉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学生交流出自己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难读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怎样读,然后用补充课题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个方法很新颖,值得效仿学习使用。

  今后,我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今天的这堂课上的不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 ",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今天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靠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今后我要进一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大胆实践,朝着新课程的要求努力迈进,使自己锤炼成为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田忌赛马》说课材料《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孔子拜师 教案设计《元日》教学设计金子教案炮手元日教案设计美丽的南沙群岛教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5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不做一个自满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以后,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6

  《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本课的重点词语很多,也不是太好理解。还有大篇幅的人物对话。课堂容量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反思本节课认为做得比较到位的有这样几点:

  一、对于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或艰难地把课文复述上来。不会真正地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大胆尝试用扩充句子的形式来感知。其实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怕学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学生不会抓不住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补充。做成*时考试的扩充句子……总之有很多的担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问“你是读哪一部分知道的?”这样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初步感知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处理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师评课时说到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话部分的处理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分析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境后即会生情。这样学生既体会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总结

  例如在学生交流读“难读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的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好。”看似简单,但这也是对学法的一个指导。再如在补充课题环节,我先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专靠嘴上功夫,脑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又是学法的一个指导。在补充完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补充的课题是有一定条理和顺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尽管我很认真地去备课,力求“面面俱到”,但上完课后才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忽视了或者说处理得不到位。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重点词语抓得不够

  例如在孔子拜师路上的那一句话中,其实除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几个月”、“终于”等词都能体现出孔子这一路上的艰辛。而自己备课时没有真正地做到细心,把这些重点词语给遗弃了。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

  二、忽视了学习伙伴的提示

  在上课前我想象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无止境”的理解,学生会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少,而无话可说,因此就没有这样做。后来在网络研讨的贴子中发现有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结合老师或家长的继续教育来体会“学无止境”,这样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许我先前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这样的处理,相信学生对于“学无止境”的理解会更深刻!今后一定要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

  三、课件的精细处理

  课件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师》这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孔府、孔庙的图片,课堂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乐以及相应的介绍,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设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今后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加专业地去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9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师:(板书:谦虚)真好,他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这句话中的“已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读出了孔子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抓住了——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们这次读就突出了这些词语:已经、远近闻名、总、不够、三十岁,这说明你们已经抓住了这些词语来深入理解课文了。下面,你们就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读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品行?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1、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2、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本课的重点词语很多,也不是太好理解。还有大篇幅的人物对话。课堂容量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反思本节课认为做得比较到位的有这样几点:

  一、对于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或艰难地把课文复述上来。不会真正地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大胆尝试用扩充句子的形式来感知。其实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怕学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学生不会抓不住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补充。做成*时考试的扩充句子……总之有很多的担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问“你是读哪一部分知道的?”这样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初步感知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处理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师评课时说到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话部分的处理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分析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境后即会生情。这样学生既体会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总结

  例如在学生交流读“难读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的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好。”看似简单,但这也是对学法的一个指导。再如在补充课题环节,我先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专靠嘴上功夫,脑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又是学法的一个指导。在补充完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补充的课题是有一定条理和顺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尽管我很认真地去备课,力求“面面俱到”,但上完课后才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忽视了或者说处理得不到位。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重点词语抓得不够

  例如在孔子拜师路上的那一句话中,其实除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几个月”、“终于”等词都能体现出孔子这一路上的艰辛。而自己备课时没有真正地做到细心,把这些重点词语给遗弃了。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

  二、忽视了学习伙伴的提示

  在上课前我想象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无止境”的理解,学生会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少,而无话可说,因此就没有这样做。后来在网络研讨的贴子中发现有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结合老师或家长的继续教育来体会“学无止境”,这样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许我先前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这样的处理,相信学生对于“学无止境”的理解会更深刻!今后一定要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

  三、课件的精细处理

  课件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师》这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孔府、孔庙的图片,课堂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乐以及相应的介绍,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设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今后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加专业地去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4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王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 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 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时建议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阅读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等词语,可以,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 的意思。拜见 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5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孔子和老师不仅学知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以"孔子和老子有什么让人敬重的品行"作为统领性的提问。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爱动脑子,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还有的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他认为孔子能向别人学习,有的还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方向,知道的知识也都不同,我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每个人的长处。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表演读对话,感悟在孔子不仅在语言上,同时在行动上也是十分有礼,也感受到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所以我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拓展,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这个环节上,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说话的质与量都很高。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在出示孔子三次有文字记载的拜师行为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问学生:"你身边的人,有像孔子这么好学不倦的吗说给我们听听。"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有的学生说:我妈妈一直在学习,她现在正在考会计专业呢。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但是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做得很不够。在整节课中,我重视了对学生的激励,如学生在读书时声音太小,我就鼓励她胆子大点,虽然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总算有了一点进步。还有就是重视了对学生自学时的指导,虽然做得不够,在学生读课文,自学时,都提出了要求。

  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还表现出来有几个大的问题,这不光是我这节课的问题,更是我今后也要注意的问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6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整节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针对学段目标进行有重点的授课。现总结出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如下:

  优点:

  一、导入部分直奔主旨,激趣引科。

  导入时,在认识“拜”字过程中,交流突出了三个层次。即:读“拜”的读音、记住字形、理解“拜师”的意思。

  二、词语教学符合学段目标,清认多理解

  在词语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这三个词语体会孔子求学旅途劳累、辛苦。其中由“风尘仆仆”引入,一词带多词。找出文中还有哪些也体现出孔子的旅途劳累。课堂上根据学生们遇到的困难,我还介绍了查字典的好方法。如“日夜兼程”查不到,就可以先查“日夜”再查“兼程”,最后把两部分解释结合起来。体现了教学时善于组织教学,善于捕捉细节。顺学而导,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也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三、小组合作,体现出小组合作的特点。

  在小组合作识字中,我采用了小老师带读,体现了学生互教互学,在交流中学习。在写字指导上,采用同质合作。体现出小组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四、注意了学法的指导。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我采用的是补充课题的方法。教会了孩子们又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要加强词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纳闷”一词时,读过一次句子后,我马上让学生换词。其实这时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纳闷”一词的意思。所以换词时出现了,换成“气愤”“伤心”这理的理解。在这里,我应该让学生再反复读读句子,体会纳闷的意思,理解后再换词,就更能反馈出孩子对于词语的理解了。

  在教学“风尘仆仆”一词后,只需借助字典或词典理解,或借助情境理解即可。不需要进行想象。如果再重新设计可以是:

  1、读文中句子。

  2、理解词语意思。

  3、本段中还有2个成语也体现了孔子的旅途劳累。是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而理解这两个词语。理解时,也只需理解词语表面上的意思,不要深入理解。

  二、今后要多进行教师小结。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我没有做小结。应加上一句:今后我们遇到的一些课文,有些也可以采用补充课题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这种方法。大家注意积累和运用。

  三、重点指导的字,要按结构范写。

  本课我指导的几个字,都是根据有易错的笔画来范写的。今后,再重点指导写的字时,要根据结构的不同,使每个结构都找一个字来重点指导。

  这节课课对于我来说,虽然已小有收获,但在细节设计、教学环节的处理及课堂生成的调控上还欠缺很多。我还要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再努力钻研,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同时,今天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靠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今后我要进一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大胆实践,朝着新课程的要求努力迈进,使自己锤炼成为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7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三、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8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不做一个自满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以后,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9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教学显得清晰、连贯。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对话,从孔子和老子的语言中理解他们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是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不做一个自满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以后,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孔子拜师 教学反思3篇

孔子拜师 教学反思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我是在这每一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台。针对我刚刚所上的这节课,我此刻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抓词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没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预设也与实际教学发生了一些冲突,比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个词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但孩子们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换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了困难。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的积累。

  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与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讲不如我们*时在上课的氛围。我觉得我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好,所以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强训练。另一方面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觉得有些困惑,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励、帮助也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 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 教学反思3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孔子的言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体会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课,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突出词,句的品悟,体现语文咬文嚼字的传统特点,语文味便呼之欲出。语文味浓了,语文课就不再只是单调冷峻的环节设计,语文课也就变得丰满了。

  本堂课中,对于词语的处理,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语境,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孔子,与他们对话,说说当时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做的。

  孔子这一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旅途生活多艰苦啊!这就是——风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日夜兼程。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对于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至此,两个本来*凡普通的词汇因着学生的想象移情,角色体验和教师的有效点拨而变得充满生命活力,词语成了可以触摸的有温度和质感的生命体。

  二,巧妙利用《论语》语录

  课开始,我就以课后孔子的名言导入,课末又以孔子名言结课。

  老师,第一次给大家来上课,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四句名人名言,谁愿意来读一读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学习。当他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一定会觉得怎么样所以他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会怎么做(他知道,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整节课均浸润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课文言语的分析讲解,还被深深根植于祖国文化背景的宏大时空之中。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便是润泽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

  这堂课下来,如预先所料,我拖了几分钟。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多;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如何引导;教育机智不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进一步提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0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表格。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谈感想进一步了解孔子)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放动画朗读)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⑴ 谈孔子:

  ①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 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 谈老子:

  ①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⑶ 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拓展活动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代表朗读本小组小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对“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等词语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拓展阅读、课外资料的展示,了解孔子、老子。交流所收集的孔子、老子的名言。

  3、学写12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理解“学习是无止境的”。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是谁呢?(板书:孔子 老子)

  2、千百年过去了,孔子和老子为什么能受到人们的敬重呢?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在课文《孔子拜师》里,去揭开这个秘密。

  二、整体研读

  1、故事里,老子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给你什么印象呢?默读课文,划起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注明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三、重点研读

  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一)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个句子:

  ⑴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理解: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曲阜与洛阳相距上千里啊,那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孔子是靠着双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几个月到洛阳求学。想一想,这一路上,孔子会遇上些什么呢?

  对啊,这一路走来,不简单啊,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再来感受孔子求学路上的艰辛。

  ☆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理解孔子谦虚、好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说话拓展)

  (二)谈老子

  ☆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迎候换成等候,可以吗?为什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礼 诲人不倦)

  (三)整体回顾课文,感悟孔子、老子的高贵品格

  看板书总结: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老子谦和大度、诲人不倦,让一起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断,再次感受两位思想大师的高尚品格吧!(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

  1、过渡: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大家可以去找来读读。

  2、学习是无止境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为了学问,也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同到文章中去读读这些故事吧!(阅读《参考读物》(下)阅读天地二)

  五、小练笔

  学习无止境,生活处处需要学习,读书、做人……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些刻苦求学的人和事呢?请你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4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二、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1. 自由读课文。

  2.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学习

  1. 读课文。

  2. 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评价。

  五、小组汇报

  1. 指名小组汇报。

  2. 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 指名读书。

  4. 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六、谈谈读书后的感受

  七、读课后选做题

  1. 读。

  2. 交流意思。

  3. 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 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八、综合性学习

  1. 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 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九、生字教学

  1. 抽读词卡。

  2. 扩词训练。

  3. 指点书写。

  4.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不怕艰辛去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研读孔子

  (一)、第一段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

  1、 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

  可是老师有时明白, 有时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 学习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 :学无止境。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是怎么学的?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很谦虚?迎候等候,迎候是什么意思呢?迎就是迎接,候就是等候?那老子为什么不等候,而是迎候孔子呢?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就像孔子的名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 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 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 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毫无保留

  日夜兼程 远近闻名 学问渊博

  传授 佩服 纳闷 止境 敬重

  等候 迎候 拜访 拜见 请教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画出重点词语。

  2.交流

  (1)“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a)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b)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表明途中生活艰苦的词是(风餐露宿),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日夜兼程)等。

  c)指导朗读。

  ( 2)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a)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3)“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a)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b)教师补充资料。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第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孔子,谁来说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二)自主研读

  1.自主阅读思考,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孔子文化交流

  1.你还想知道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吗?

  师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五)布置作业

  1 、回家跟父母讲《孔子拜师》的故事。

  2、综合性学习:用多种方式搜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准备在班上开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8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流程:

  课前三分钟: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古代的大思想家或名人。

  一、学习单元导读:

  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生:我们要以自豪的心情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

  二、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三、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1、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

  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

  问: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孔子拜的是谁为师?

  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 ……;有时走累了,就…… ;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

  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_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当堂小测:

  (一)形近字组词

  差()境()授()纳()袍()着()镜()受()抱()

  (二)近义词

  迎候——()闻名——(拜见——()纳闷——(

  (三)想一想

  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13孔子拜师、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谦逊有礼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不做一个自满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以后,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孔子。读读他的名言和让学生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但我们中华民族敬仰他,连外国人也崇拜他。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伟大的人物形象。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以“孔子是怎样拜老子为师的?”作为引线。让学生去读懂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学生普遍都能找到,还能讲出孔子拜师的艰难。然后再问你喜欢孔子还是老子?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孔子。因为孔子有礼貌;有的学生说喜欢孔子虚心,自己都远近闻名了,还要向别人学习。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老子,因为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他很无私等等。学生们还提出了各自喜欢的方向,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结合“孔子和老师不仅学问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所以我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再联系现实生活,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见到老师时是怎么做的?让他们自由说说,从而教育学生学会礼仪,是一种美德。

  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有的学生说:我学琴考了3级,还要考更高级。有的学生说:我妈妈一直在学习,她现在正在读夜大考会计专业呢。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妈妈是老师,虽然她知识渊博,可她还在坚持学习,每天都还看书呢。学生理解得不错。我不特意介词了**晚年在病床上还坚持看书,后来眼睛不行了,还让警卫读给他听。然后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5

  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先自学,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然后交流。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二、拓展自然、恰当。

  通过结尾的拓展既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6

  一开课对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对课题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一开始让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对两位圣人做与学的评价,以及对他们的赞美,尝试用名言,对对联等语言形式,大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趣味。葛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恰当的评价语言也是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7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三、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的治学精神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以一个问题贯穿全课: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学生先找出句子。2、在旁边写出你认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品行?3、同位交流。4、指生说,请生说出是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孔子或老子的品行的。学生们第一次做这样的批注,所以,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他们出现了偏颇,立即纠正方向。当最后,请生交流时。我又采取了直接得星的方式,刺激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找出孔子和老子品行的目标。

  在阅读中,我们就孔子的品行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来找到具体的句子进行交流。在句子中找到“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风雨兼程”这几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在路途中吃了很多苦,但是决不放弃;“风雨兼程”说明了孔子求学的迫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9

  《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对曲阜比较了解,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孔子、老子的资料,因此课上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学生谈得很全面,很生动,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学生的学习很深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益处。我认为做到了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虽然感觉有些肤浅,不够深刻,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达成学习目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只要让学生从读悟中理解孔子与老子的优良品质。本文我采用了变序的方法进行教学,先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入手进行解决,让学生先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根据概括出来的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不过我在理解课文时,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铺垫,从复习入手,针对前一节课出现的容易出错的进行复习,其二是让学生找近义词,为下面的词语区别作好铺垫。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书符号进行学习,如找反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的用“__”划出有关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诲人不倦的句子用“﹋﹋”划出有关句子,而且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品读、齐读,读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课下来,发现在教学时方法较单一,读得还不够充分,在区分“等候与迎候”时,还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够深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时,有点牵强,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教师过于草率地解释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环节有些拖沓,时间显得较仓促,以至于没有时间进行分角色朗读了。这些不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孔子拜师的故事3篇

孔子拜师的故事1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拜师的故事2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孔子拜师的故事3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推荐访问: 孔子 拜师 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