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

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

时间:2023-06-16 08: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古诗词教学方法第1篇一、反复诵读,体会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一直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1篇

一、反复诵读,体会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一直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它包括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低、中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年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引起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语音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理解句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曲中写到,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在学这首小令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此曲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让曲中的景物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曲中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曲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曲文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天门山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时导引出一幅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长江江面的远景,以及动态的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觉夹江对峙的天门山,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一片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目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显著发挥出来,确立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在接受教师开展更好的古诗词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开拓自身视野。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2篇

一、 以读为本 欣赏背诵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加强理解,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我们所做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

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不仅达到理解,还可以促进背诵。

二、 多体教学 创设意境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我在执教《小儿垂钓》一诗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这首别有情趣的七绝。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

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带动学生的心灵的律动。这种清新闲逸的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在教学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的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群组学习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谓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无异于告诉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尤其是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在学校群文阅读本专题研讨课中,本人针对六年级制作了一节复习的形式的群组诗教学,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的课例——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

然后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各类故事的情趣。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3篇

一、了解写作背景,领会诗境

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合而为一后的体现,所以,不论遇到古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略其中的文化韵味,必定要考虑作者的写作背景。如果离开对应的时代来分析作者的作品,即使是名著,最终的解析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为小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概貌等,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来体会其创作思想。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很快地带领学生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情境,与之感同身受,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熟悉诗歌的内容,还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二、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标记重点词语诗歌是对语言的升华,一字一句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遣词造句只为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重整体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原有的味道。

因此,新课标着重强调要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谓的标准答案,加上教师的过多讲解,大多会使古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根据作者的中心思想来体味诗情。

发挥想象古诗的篇幅不长,但其中饱含诗人的心血,是诗人积累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这首诗来说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春游景象:在惠风和畅、杨柳轻舞的日子里,诗人于午前漫步穿梭于山水之间,鲜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一来,学生就像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行走。此时,让学生再次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春游时的愉悦心情。

三、创设情境,感悟诗韵

古诗本来就韵味十足,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输,要多角度、多渠道到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感受词诗中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

介绍作者背景每首诗都有作者,那么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然后再根据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来展开想象。

如《游子吟》这首诗,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无法从现在的生活中去感受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他们体会一下母爱的伟大。这里必须强调一下,介绍作者的情况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切不可顾此失彼,要有重点地讲授诗歌内容。

联系现实生活生活实践是学生了解诗人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诗歌中提到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如,袁枚所作的《所见》,其中描绘的就是牧童骑牛高歌的场景,忽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这位牧童正在捕蝉。诗歌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想象自己干这些事情时的场景,尽情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运用直观形象受制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所以,无法让学生观赏实景实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画、文字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思想。丰富情感想象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挥对诗中情境的想象。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能快速地学会古诗,感受其中的情境美。

总的来说,古诗教学应从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诗人,体会诗情,感受诗歌美。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提升其欣赏能力和文学品味,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4篇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会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之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注重诵读,展开想象

在诵读时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还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同时,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因此,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词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如诗画结合),将古诗词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要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四、注重诗词的品评赏析

1、抓住“诗眼”,品析名句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句,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做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地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

2、巧妙利用诗词中的意象鉴赏诗词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五、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做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5篇

一、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朱熹的这句话给我们指出诵读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诵读这一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要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先对应背篇目熟读成诵,这样,在接下来的理解文意环节,学生就轻松多了。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记忆。在古诗词背诵这一环节上,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弄懂诗词大意。对那+些语文学习兴趣浓、基础好的学生,可适当给其限定较短的时间,加大背诵量,而且要求他们尽量掌握诗词背景及其大意。先背诵一定的篇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会从记忆中拾起那些曾经积累下的名句名篇,七岁时背过的诗词,可能到八九岁时才对起意思明白八九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有目标、有计划,定期抽查,温故知新

教师应给学生制订一个近期目标,让学生按计划完成诵读任务。教师还应定期抽查,背诵新篇目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复习已背过的篇目,这样,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不至于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抓了这个,丢了那个。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古人强调,学习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说只有多读还达不到积累古诗词的目的,在读的同时还必须勤动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古诗词教学中,每首古诗词应尽量让大部分学生能及时默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用古诗词来陶冶情操的目的。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6篇

一、轻唱法

词本身就是古代的一种唱词,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我让同学们在初读这首诗后,请他们为这首诗谱曲,用现成的曲调也行。稍作准备后,学生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了。曲调真是五花八门,有流行歌曲《不要说走就走》,有小提琴曲《梁祝》,连黄梅戏的曲调也用上了。我还组织小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标准是看能否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

二、表演法

有的古诗词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学这类古诗词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演出课本剧。如上《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有的古诗可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如在教学《鹅》时,我让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张合表示歌唱。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语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项向天歌”,然后继续让学生表演“浮”“拨”,学生边演边背,很快就背熟了这首诗。

三、比较法

对于有相似点得古诗词,可以将两首诗词中所写的意境、感情进行对比教学,即使学生温故知新,记忆深刻,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能力。如学习《泊船瓜洲》这样一首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古诗词时,我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这一首诗里,而是以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同类主题的古诗词。学生马上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归》、李觏的《乡思》。

至此,我欣慰地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点拨,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同学们从众多古诗词中找出一组相同主题的诗,这只是对它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仔细分析、比较,看看每首诗词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

经过一番研读,学生从王维的《杂诗》中领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远不止“寒梅着花未”,透过梅花,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地一切思念。从表达方式上看,《杂诗》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思乡之情,《静夜思》、《思归》、《乡思》则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乡之情。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衬托出了淡淡地恬静而安详的美景,而李觏的“已恨碧山相阴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却道出了那种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就这样,通过一首诗词的学习,复习巩固了一组诗词,并将这一组诗词的意境理解得淋漓尽致。

四、品读法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能显示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感情色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辅以一定的动作或者音乐伴奏,通过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使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品赏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诗人臧克家在谈到儿童读诗时曾说:“孩子对其中某些诗,听了能懂,读了顺口,一定会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我觉得不懂也没关系,把绝句当歌唱,先把它成诵,首先被诗歌的音乐性所打动,由音渐渐到义。音,动听,也动心,一时不懂,早晚会懂的。”诗人的这番话,对我们不无启发。

五、绘画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体验法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扩大儿童的感性认识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画》时,我先挂出课文的挂图,然后让学生从远处看,体验“远看山有色”;又来到挂图前聆听,体验“近听水无声”,并结合此时此景体验“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意。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7篇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强化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要对其描述的意境进行把握和体会,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到身临其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更好的体会古诗词之美。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身优美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去想象和思考。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化。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诗词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在领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含义。

二、帮助学生更好的品味作品的意境。

意境指的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是通过客观事物和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而产生的。诗词是情与景的有效结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品位作品的意境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办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克服时间、空间、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将自身带入到诗词中所描写的意境当中去。在进行教学时,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基础和目的,对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指导其把握作品中的关键词,为学生勾勒出诗词中的意境。比如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们对词中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赤壁的磅礴气势,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了较很深的感触。接着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仿佛身临赤壁,感受作者诗词中所描述的画面,更好的品味到苏轼在写下此词时的已经。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8篇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

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

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

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

“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

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

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9篇

一、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古诗词内容理解: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图片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

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

教师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

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

赵志祥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画鸡》一诗,赵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小问题:

1这首诗一共几句?

(4句)每句有几个字? (7个字)

2在古诗中,一个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话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有七个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或七绝)。

二、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

如何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充满灵气呢?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情思表达的组件。而之所以将其称为“要素”,是因为古诗词不能没有意象,古诗词教学不能没有意象!

体味意象的几种常见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悟“象”。

2、音乐渲染造境。

3、结合插图入境。

4、了解背景或延伸阅读,丰富意象。

三、在诗词诵读中学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诵读,不是为了简单、机械地记忆诗词内容,而是通过诵读将自己融入到高远的意境中,将诗词深刻的,诗人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吟诵读出来。

《水调歌头.中秋》格律对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推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积累,以及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

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我们应重视其“独感”——即读出自己的理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印记的“古诗词”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古诗词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口中有声、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古诗词教学策略简单的说,就是:语言、审美、文化、传承。

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10篇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

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

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推荐访问: 古诗词 教学方法 热门 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 古诗词教学方法(热门10篇) 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