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教案设计 > 2023年鲁迅《风筝》教案设计,菁选五篇

2023年鲁迅《风筝》教案设计,菁选五篇

时间:2023-02-13 13:30:07 来源:网友投稿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鲁迅《风筝》教案设计,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鲁迅《风筝》教案设计,菁选五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

  shí huáng sè 什 物 惊 惶 瑟缩 shù

  宽 恕

  chà líng dīngxián wù bǐ 丫 杈伶仃 嫌 恶可鄙 zhìnüè du 掷 虐 杀 堕

  yì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chéng

  憔悴模 样 蜈 蚣惩罚 多 音 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shí 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 什么 mú 模样

  è凶恶

  ě恶心

  wù 嫌恶

  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

  烘托出我的悲哀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风筝

  我

  弟弟

  亲情

  自省

  嫌

  恶

  喜

  欢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

  shíhuángsè什物惊惶瑟缩shù

  宽恕

  chàlíngdīngxiánwùbǐ丫杈伶仃嫌恶可鄙zhìnüèdu掷虐杀堕

  yì

  苦心孤诣

  qiáocuìmúwúgōngchéng

  憔悴模样蜈蚣惩罚多音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

  shén什么mú模样

  è凶恶

  ě恶心

  wù嫌恶

  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

  烘托出我的悲哀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4

  活动一: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

  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祝、幸、福”3个生字。

  2、感受纸船和风筝给小熊、松鼠带来的快乐,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快乐,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教育是什么?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在教学时,我以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字词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感觉,预习课文也是其中之一。在教学时,我把课前预习和课堂上反馈紧密结合。通过小老师领读、提醒伙伴容易读错的字音、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等形式,形成优等生带后进生,后进生追优等生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共同提高。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以“老师想到松鼠和小熊家去做客,向大家打听一下,小熊家住哪儿,松鼠家又在哪儿?”为切入口,让学生明白小熊和松鼠家的位置。能够帮老师解答疑问,学生无疑有一种成功感,他们就会用心去读,去理解,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第2至6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小熊收到纸船时高兴的心情,我让学生进行换位检验:假如你就是这只小熊,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为什么?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熊和松鼠高兴心情的语句,使学生在充分地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找描写小熊心情的词语,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我就立刻抓住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再结合“注意表情”等要求,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首先,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筝“的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

  其次,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同时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前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自己水*有限,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纸船和风筝》教后反思:

  去年这个时候,因为要参加双高课选拔比赛,我借班执教过《纸船和风筝》的第一课时。当时,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这班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很好,所以执教下来,自我感觉不错。后来被推荐去县里参加双高课评比,因为要忙着准备县里的比赛,所以课后也没进行多少反思

  这次,我再次执教《纸船和风筝》,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自己班的学生。虽然这个班级重新组建才一个多月,但我很喜欢这些孩子,他们在上课时所表现出来的投入,令我欣喜!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我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感谢各位老师来听我的课,更感谢大家在听后对我的课能进行评课。真的,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让我从大家的评课中学到了不少,这是我以后继续前进的动力,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鲁迅 风筝 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菁选五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1 风筝鲁迅教案设计PPT 鲁迅先生的风筝教案设计 风筝课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