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类意识影响下形成的绘画中的“空白”处理

人类意识影响下形成的绘画中的“空白”处理

时间:2022-10-19 17:0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损失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比等量的收益更大,这是一种“损失厌恶感”。人类从早期的狩猎采集食物进化到农耕社会,他们习惯性的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创造获得充足食物供应的最好机会,而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食物供应不足的风险。“留白”体现的正是东方哲学思维下的“取舍心”,脱离本能的损失厌恶感。“空白”可以被看做是空空的容器,它体现出的是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而在这种“空”之中,又可以包含沟通和传达的力量。

关键词:空白;损失厌恶感;本能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18-01

白作为“无颜色”转化为一个“不存在”的符号。但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或“零能量”。人类的大脑进化出创造力,而这种头脑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事物与事物之间通过想象力联系起来。这种能力的其中一种体现是原始人类对于壁画的描摹,当时的人类对动物描绘方式都是采用的侧面像,这是一种将空间立体转换为平面的创造性展现。对于观看壁画的现代人来说,我们不会因为只看到三维事物的其中一面而无法辨别,因为我们的大脑继承了祖先对“轮廓识别”的这项能力。我们可以本能的完善出没有看到的那一部分影响,从未在大脑中呈现出来。这种本能诞生出一种新的意识——“将不完整的事物填满”。

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们会格外的关注那些没有被获得,或者说是那些失去了的事物。道格拉斯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指出:损失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比等量的收益更大,这是一种“损失厌恶感”。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在路上偶然捡到了50元钱,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高兴的,这是一种“获得”的喜悦感。换一种情境,现在大街上的你发现钱包里少了50元钱,这时的心态就不是能用简单的喜悦可以表达的了,这时的情绪会包含沮丧、震惊、焦虑等许多复杂的感受,相比获得时的兴奋感,损失时的失落感会更加长久的停留。为什么人类对于损失的厌恶感会这么的强烈?这是一种纯粹感性的不理智表现,还是一种有逻辑的可以被解释的理性行为?耶鲁大学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卷尾猴一些代币,并且教会了他们使用代币跟管理员交换食物。在一个有趣的环节里,他们给猴子们一个选择,可以从两个不同管理员手中换取苹果,任然是一个代币换一个片苹果的规则,然而这里不同的是,甲乙两名管理员手中展示的苹果数量是不一样的,在每次交换时,甲管理员给猴子展示一片苹果,而乙管理员给猴子展示两个苹果,却只跟他交换一次代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两人提供的交易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乙管理员的做法让猴子注意到了自己的损失。因此,猴子们明显的更加喜欢同甲管理员做交易。由此可见,并非只有人类痛恨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从进化的角度去思考人类做出的一些看似不理性的选择和行为,在这一时刻许多的决定都与生存息息相关。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时代要面对经常性的干旱和冰冻。当你在饥饿中挣扎时,食物的储备量的减少和增加所体现出的差别是极大的。人类从早期的狩猎采集食物进化到农耕社会,他们习惯性的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创造获得充足食物供应的最好机会,而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食物供应不足的风险。那些厌恶损失的人类存活了下来,他们没有只追求冒险获得的高收益,并且将这种厌恶损失的行为模式传给了后代,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冰河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但是我们的大脑遗传至那时的人类。

可以说,这种对损失的厌恶是根深地步的,是人类进化到现在的一种本能。在基督教和佛教两大宗教体系中,都教导人们要将精神与身体的本能脱离开,认为肉欲的本能行为是低等的,西方宗教更是以“原罪”来定义这些本能。自我阶层和存在阶层共同组成了我们作为自存和独立个体的普遍感受,东方的理论关注大心境界,这是一种完全绕过自我中心的阶层。简单来说,东方的哲学强调的是超越自我以达到解脱,绝对的美德和开悟。这些理论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点就是绘画。

东方绘画从很早的年代就开始讨论画面的“留白”,而那时的西方世界仍然以对现实的完美描摹作为艺术的最高形式。人类对损失的厌恶使得在绘画时本能的想到将所见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描绘下来。“留白”体现的正是东方哲学思维下的“取舍心”,脱离本能的损失厌恶感。这种画法其实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是画面的效果却比对现实的描摹要更加能够打动人的内心。什么都没有,其实其中是充满了什么都有的可能性,“空白”可以被看做是空空的容器,它体现出的是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而在这种“空”之中,又可以包含沟通和传达的力量。这是一种超越人性能本的认识,这种表现手法是人为处理的,同时也需要高超的手段和高阶层的意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绘画史的发展也有了转变,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再到波普艺术,艺术家们纷纷将自我解放出来,摆脱本能的束缚,当大家将极简风格和平面化带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时,“白”这样不存在的东西就恨自然的成为了一种感觉。

现代人的观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随着社会进步在不停的变化中,对于画面的“空白”部分,无意识的选择了接受和理解,这也是现代绘画能被世人接受的一大原因,人类的意识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很容易的将绘画中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描绘某件事物本身,这种认识带来的是感知上的提升。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可以明确的凸显出画面中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视线聚焦的手法,就像是前文中提到的“获得的喜悦”,人们会更加关注被强调的事物,紧接着损失厌恶感会推动人们去思考,空白的地方到底失去了哪些内容。空白的部分会给片面的画纸营造出一种空间感,上文中提到的“将不完整事物填满”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在面对空白时,本能的对它展开联想,不做处理的留白,更加使得想象的空间无限的延展。

总体来说,绘画形式的变化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不同时代的大环境造就了艺术形式的千变万化。“空白”这中表现形式,是在人性本能的基础上通过意识的升华而诞生出的形式。“留白”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构图美观的这一层面上,而是有着更加深刻内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原研哉.《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肯·威尔伯.《意识光谱》.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2011.

[4]道格拉斯·肯尼克.《理性动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推荐访问: 绘画 空白 意识 人类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