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生社团存在突出问题【精选推荐】

学生社团存在突出问题【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18 09:4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社团存在突出问题【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生社团存在突出问题【精选推荐】

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5篇

【篇1】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连南县选人用人的视野更加宽阔,渠道更加宽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选人用人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选人用人的对象不满意。一是对被选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满意。由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实绩评价考核机制,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的素质和能力不高,难以胜任新的领导岗位;
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的素质能力还不如自己,心存不满。二是对被选人的作风不满意。由于对干部的监督有限,有的群众认为被选人工作作风不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生活作风不正。三是对被选人的性格不满意。由于干部平时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不足,加上有的干部性格偏内向,不善言辞,注重实干缺少交流,导致群众认为他们缺乏热情,难于接近。

2、选人用人的制度不完善。由于《条例》对有些问题未作具体规定,组织实施起来不能准确把握。如:初始提名由谁提名、在什么范围提名、如何落实提名责任等要求不明确;
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示制、票决制的范围和方式亟待改进;
选举制度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存在尊重选举人意志不够的问题;
由于缺乏岗位职责规范和任期目标,对不同类型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明确标准,是否称职、胜任,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导致干部正常退出缺乏评定标准,一些群众公认度不高、反映较差的干部因缺乏手段难以调整下来;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缺乏科学界定,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证;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虽有要求,但各地执行宽严不一等。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选人用人的程序不规范。一是程序“缺位”。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对一些必要程序执行不到位,有的甚至干脆不执行。如民主推荐的不规范,有意的放大或缩小,推荐职位和对象的模糊性、“缺位”;
考察预告的不规范等。二是程序“错位”。在选拔任用过程中,有的为了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故意将程序颠倒,先把容易执行的程序执行到位,把一些难的程序放在最后再执行。三是程序“越位”。有的搞个人内定,协调在前,过程在后。

4、选人用人的信息不透明。一是发布信息内容不全面。如任前公示,只公示干部的基本情况,不公示干部的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及廉洁自律等情况,群众在民主测评推荐时往往凭主观印象“划圈圈”。二是意见反馈不及时。对群众举报的意见没有进行组织调查,有的甚至无反馈,群众觉得提意见无作用。三是发布范围不“对口”。对干部信息没有在其出生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以及有业务联系的单位进行公示,群众得到的信息不系统,或仅在电视台公示或仅在本单位内部公示,缺乏公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选人用人的观念不对接。少数干部功利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升降去留,认为自己才高六斗,埋怨组织部门“有眼无珠”;
少数群众对干部调整任用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凡提拔“必有关系”,凡交流“必有问题”,种种猜疑和议论造成上下评价不一致;
一些群众把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的腐败案件等个别行为放大到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对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概否定,进行表现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和当面不谈,背后乱举报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干部工作扩大民主要求的落实。二是制度链中断。一些环节扩大民主的制度有民主过程的要求、缺乏对运用民主结果的规定,留下了按需取舍、灵活掌握的空间,表现出制度执行的不规范。三是制度链接配套不够。扩大民主的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的相关制度。

2、组织者因素。一是从宣传角度来看,一些地方没有深入全面地宣传《条例》,导致广大群众对《条例》不了解、不熟悉,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格条件、程序、方法以及步骤等知之甚少。二是从组织者素质来看,考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阅历,有的不善于讲究谈话艺术,有的缺乏洞察辨析能力,形成的考察评价意见未能准确评价干部的特点和个性,难以为决策提供信服的依据。三是从组织纪律来看,有的组织干部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不严,甚至有“跑风漏气”现象,群众担心说实情、敢反映问题者遭到打击报复,不敢讲真话。

3、参与者因素。一是“老好人”思想。谈话对象一般只谈被考察对象的优点,不说缺点,即使有缺点、有问题也不愿说、不敢说,有怕得罪人的思想。如果心存不正的考察对象私下提前做工作,谈话对象更是违心说好话。二是“潜规则”思想。有些群众认为考察或提拔干部存在“潜规则”,考察提拔的对象已内定,自己说了也自说,因此不配合、不支持考察推荐工作开展。三是无关思想。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组织的事,是领导的事,自己只要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明确选人用人标准,建立实绩为先的导向机制,着力解决“用什么人”的问题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用人标准。要坚持用三个标准衡量干部。

1、坚持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针对执政党的性质而言。作为党的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德、能、勤、绩、廉的基本要求。即要以德为先,把道德品质作为选人用的“第一位”要素;
以能为基,把能力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
以勤为本,把勤政为民、勤奋敬业作为选人用人的本质需求;
以绩为要,把工作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以廉为则,把廉洁自律、廉洁从政作为基本准则。

2、坚持时代标准。是针对社会发展阶段性要求而言。2007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强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哪些不图虚名、踏实做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200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选人用人的“六个导向”,即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
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
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注重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干部;
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
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作风扎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
树立群众公认的导向,注重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能为人民造福、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要把这些要求作为新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真正把那些科学发展能力强、构建和谐社会本领大、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驾驭市场经济、总揽全局且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3、坚持具体标准。是针对选拔的具体岗位而言。选拔不同岗位的干部,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可将现有干部大致划分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即党的机关工作者;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
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工作机构)工作人员;
审判机关工作人员;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
人民政协机关工作人员;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类人员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分为教育、科研、文艺、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不同类别。要依据干部类型,建立健全岗位职务职责说明书,把岗位职务所需具备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领导才能、个性品质、任职资历和履行岗位职务对应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让公众清楚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什么样的干部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二)明确选人用人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动因机制,着力解决“由谁选人”的问题

选人用人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对干部进行选拔动议是选人用人迈出的第一步,必须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明确选人用人主体的权责。

1、规范党委及主要负责人的动议权。“党管干部”是《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重要原则。按照“党管干部”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党委及主要负责人在选人用人上具有调整动议权、提名推荐权、主持决策权、方案审议权和监督管理权。为防范“个别人说了算”的问题,要明确党委主要负责人,对县级来说主要是县委书记选人用人“五准”、“五不准”要求。“五准”,即县委书记在五种情形下方可启动干部调整动议,包括:领导干部职位出现空缺需要补充;
领导班子整体结构需要改善;
领导班子或者领导干部存在突出问题需要调整;
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有明确要求;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情况,因工作需要调整补充干部。“五不准”,即县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不得违反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准在机构变动或本人已经明知即将调动时动议调整、提拔干部。确因工作需要调整干部的,应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
不准指令或授意组织部门针对特定人选制定干部调整动议方案;
不准干预组织部门正常的民主推荐、考察工作;
在集体酝酿和县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时,不准对拟任免人选首先发表倾向性意见;
不准压制干部群众对本地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批评意见,严禁打击报复举报人。

2、规范组织部门的具体操作权。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理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选人用人中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组织部门要全程当好参与者和组织者,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一是深入了解干部。要抓好干部信息库建设,对纳入组织视野的干部,定期开展评议,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
采取跟踪了解、专项活动督查、重大事项考核等方式,全面掌握干部专长、特点和能力素质;
建立干部综合情况信息库,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干部日常表现的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条例》。《条例》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要坚持《条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干部选拔程序。三是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组工干部首先要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纪律观念,必须严把进口关,防止虽有一技之长,但素质低下的人进入组工干部队伍。其次要熟悉干部工作的条例、制度,具有明辩是非、分析问题、宏观管理的能力。要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测评,颁发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不具备资格者不能从事干部工作。

3、规范其他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及有关个人的推荐权。一是严肃干部推荐纪律。党员、干部、群众都有向党组织推荐干部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德才兼备标准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本着“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公正无私地署名推荐。二是制作《干部推荐表》。推荐者要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说明推荐理由、提出推荐职位,并署真实姓名。三是必须向县委或县委组织部推荐,不得向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或私自打招呼,更不能利用推荐干部的权利干扰或影响党组织公正用人。

(三)明确选人用人程序,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怎样选人”的问题

1、规范初始提名。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首先从规范初始提名权入手。一是用“两推一询”提名法,解决重点岗位的提名问题。“两推”即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推荐和县委全委会推荐。“一询”,就是征询分管领导的意见,再根据这三方面的意见综合提名,多数干部不赞成且完全未进入分管领导视野的不作为提名人选。 二是用“四推一交叉”提名法,解决平时空缺岗位的提名问题。“四推”即后备干部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个人自荐。“一交叉”就是把四项推荐情况进行交叉,从交叉点最多的人选中,再比选提名。三是用“一划一推一面试”提名法,解决特殊岗位的提名问题。“一划”就是根据空缺岗位要求,先划定一个提名的大范围。“一推”就是将在这个范围内的干部按照一定的差额比例提请县委常委会等相关会议进行推荐。“一面试”即对民意集中的干部进行面试,综合考虑确定提名人选。

2、规范民主推荐。民主推荐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重要方式,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一是批量提拔调整干部,采用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推荐方式。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是民主推荐干部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民主推荐时,两种推荐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便于综合分析,保证客观准确地了解被推荐对象的群众公认度。二是平级调整干部,采用同级推荐。在目前的干部调整中,由于职数的限制,更多的调整是平级调整。要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在同级干部中推荐人选。三是选用特殊职位干部,采用专项民主推荐。对配备妇女、少数民族、非中共、35岁以下的干部,向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讲明推荐的特殊要求,并提供具备特殊岗位任职条件的人员名册,让推荐人员在这类人员中综合平衡比较,优中选优。四是公开选拔干部,采用“双向”民主推荐。对公选干部采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和到其上一级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地考察其情况。

3、规范干部考察。一是扩大预告范围。要尽可能地在服务对象中发布考察预告,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考察程序、职位要求。二是保证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数量。在进行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要保证一半以上的基层群众或服务对象参加。三是扩大考察范围。要打破单纯地坐在办公室考察的惯例,应采取随机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向考察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邻居、朋友等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确保了干部考察信息的全面准确。四是要讲究考察方法。考察人员要以谦和的态度和商榷的口气找群众了解情况;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党纪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讲真话,去套话。

4、规范酝酿讨论。一是坚持“两个不用”,即: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干部不用、民主推荐不是多数群众认可的干部不用。二是重视群众反映意见。在讨论拟提拔对象的任用时,对群众有反映、讨论意见分歧较大的,应当暂缓表决;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三是试行实名票决。准确界定集体决策中的个人责任,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防止人情等因素的干扰,提高决策质量。四是建立回复制度。建立回复制度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手段。一方面要尽快查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查处情况回复给相关群众,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提高群众参与干部任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明确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公道择优的“进口”机制,着力解决“人怎样上”的问题

1、规范干部任用的基本形式。根据《公务法》,机关公务员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选任制,通过选举对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进行任免;
二是委任制,通过公开招考,选录主任科员以下岗位的公务员;
三是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公务员招考或直接选聘方式录用特殊岗位的公务员,也就是将有特殊才能的非公务员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目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三种干部职位中,聘任制干部比例最低。当前随着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应逐步增加聘任制岗位,提高干部职位管理制度的弹性系数,消除人才流动壁垒。

2、丰富干部任用的选拔形式。目前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方式包括: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三种选拔形式。其中,对科级干部选任,可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相组合的方式,突出素质、能力和潜力,脱颖而出;
对处级干部选任,可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组织推荐、民主推荐三种方式,突出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择优选任;
对党政机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选任,可以采取民主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驾驭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选准用好。

3、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其他形式。一是试行干部自我推荐制度。在民主推荐前,让符合任职条件的干部自我推介,为大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干部群众通过正当的竞争来争取群众支持。二是深化公推公选制度。要不断完善公选程序设计和选拔方法,在笔试环节上,注重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面试环节上,对面试组成人员应提前进行技能培训,形成一支相对固定和符合资质的面试队伍;
在考察环节上,把考察干部的现行表现和业绩相结合,建立量化的考察指标体系。三是逐步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上会制度。在干部选拔的每个环节都按照多于拟任人选的人数实行差额竞争,加强比较和鉴别,真正做到好中选优,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准确性。四是试行公推直选制度。公推直选中关键性的创新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公推产生候选人;
二是召开全体干部群众大会进行差额、直接选举。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更多干部群众认可选举结果。

(五)明确选人用人退出,建立畅通无阻的“出口”机制,着力解决“人怎么下”的问题

《条例》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的主要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严肃纪律、完善制度、开展检查考核、进行组织处理等方面入手,疏通干部“出口”,让该下者下。

1、“改”,即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坚持每年对全县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考察考核,对考察考核情况差的领导干部由县领导进行谈话,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并督促其整改,如在第二年的考察考核情况仍未改观,政绩平平、群众基础差、威信低或身体状况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改任非领导职务。

2、“退”,即严格执行干部到龄退休制度。明确指出凡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都必须按时办理退休手续;
因工作需要延期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要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本人坚持不退的,从接到组织部门的通知起,不再计算工龄,工资改发退休工资,进一步严肃干部退休制度。

3、“诫”,即对干部进行诫免谈话。对届中、届未考察考核中,民主测评满意率低、工作成绩平平、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干部群众意见大的科级干部,由县委或县纪委主要领导与其进行诫勉谈话,明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对整改不力的,进行组织处理。

4、“免”,即依法对干部进行免职。对问题比较突出,在干部群众中影响较坏,或因违反财经纪律、受贿、赌博、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及时给予免职或撤职处理。

5、“降”,即对干部降职使用。严格执行《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干部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县纪委、组织部门提出降职使用意见,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时,根据干部所受纪律处分,对受处分应降职的干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全部予以降职使用。

(六)明确选人用人政绩,建立民主开放的干部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怎样评价用人”的问题

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要找准量化分析、绩效考评、考核评定间的结合点,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评综合评价体系。

1、制定干部考核评价量化标准。年初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确定部门年度目标,然后根据班子分工和个人岗位职责,分解到人,确定每名干部的工作任务,作为全年考核的目标,对直接从事经济管理的部门,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
对行政管理部门,以部门效能发挥情况为主。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实绩,以及上级的认可度、群众的满意度,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以质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

2、制定干部考核评价标准。考评采取“听、查、核、评”的方式,注重用原始资料说话,用权威部门的数据说话,用群众的意见说话,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考评结果实行百分制管理,把考学、考绩、考廉、民主测评全部量化成分值,最后进行综合排名,给每位干部一个准确的定位。

3、规范考核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依据,实施奖优罚劣。对成绩比较突出的干部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培养,各类评先推优从中遴选。对成绩较差的分三种情况实施末位淘汰:对有违法违纪行为被定为末位的,按照有关纪律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对不胜任现职被定为末位的,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辞职、降职、免职等方式,进行末位淘汰;
对胜任现职、但排名滞后被定为末位的,采取组织谈话、领导约谈的方式进行告勉。

(七)明确选人用人监督,建立立体刚性的干部监督机制,着力解决“怎样监督用人”的问题

强化干部选任工作监督,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切实把严格监督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把严肃纪律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把严明奖惩贯穿选人用人的始终,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监督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请销假备案、驾驶公车审批等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信访监督和预警机制。

2、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坚持科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内部复核制度,实行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档案全程记实;
坚持干部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制度;
坚持每次干部考察发布考察预告;
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群众举报受理制度;
实行公示实名举报反馈制度;
坚持干部人事任免前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制度,前移干部监督“关口”。

3、坚持群众监督制度。拓展公示渠道,广泛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或举报的重大问题,由纪检、组织人事联合开展专项调查,认真核实,群众意见大或重大问题未核实清楚的不予任用或暂缓任用。建立公示结果反馈制度,公示结束后,及时将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及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常委会如实反馈,进一步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和改进纪监、组织系统信访举报工作。

4、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是班子的班长,决策群体的核心,对决策事项负有最大的责任。要严格按程序集体决策,防止党政“一把手”“一言堂”,不得以办公会、碰头会等代行党委会职能。对权力进行适当分解,防止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下功夫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防止党政“一把手”接受组织监督走过场。建立健全加强上级组织监督、班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的制度规范,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

(八)明确选人用人责任,建立公正严明的责任机制,着力解决“怎样追究选人用人失误”的问题

建立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减少和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察失误,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一般领导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责任追究的科学选人用人体系。

1、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机制。在推荐干部时,不论是单位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推荐,还是领导干部推荐都必须坚持谁推荐谁签名谁负责的原则,以便于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被推荐人任命后,如在试用期内发现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要追究推荐人或组织者的推荐责任;
对推荐材料不实,有夸大被推荐人的德才表现的,或在推荐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有意欺骗组织的,应给予推荐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2、建立健全干部考察责任机制。考察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责、权和考察的内容、方法、程序、纪律、监督等要求办事。要填写《干部考察登记表》,对考察对象、考察方式、考察时间及考察组结论性意见等情况进行登记,考察组组成人员应在考察登记表上签名,对考察对象承担考察责任。对考察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深入,没能发现被考察者任前之“病”,一年内发生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应给予考察人员通报批评、诫勉或党纪政纪处分。

3、建立健全干部任免(审批)责任机制。讨论研究干部的任免(审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对不经集体研究而提交党委讨论决定的,给主要责任者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凡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或以书记办公会、少数人研究或者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或应到会成员过半数不同意的,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同时,进一步明确由谁来追究责任。各级党委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由上级党委或纪检机关、组织部门进行追究;
各级组织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由同级党委或上级组织部门进行追究;
具体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时,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和执行。

为了进一步解决查处难、问责难的问题,《意见》重点提出了3项措施:一是完善立项督查制度,实行查核结果抽查复核和分析研判,对处理不到位的责成重新查办,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违规用人问题倒查机制,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一查到底、问责到人。抓住重点对象和关键人,要突出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在用人上的失职渎职责任。三是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实时监督系统,使开展倒查、追究问责有迹可寻、有据可依。

立规是好的开始,关键还要看落实。在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上,我们考虑,将重点采取4项措施: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督促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摆在突出位置来抓,部内各有关工作机构都要齐抓共管,干部考察组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二是开展学习培训。结合《干部任用条例》系列培训,同步开展《意见》的学习培训,并推动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主体班次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组织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的常规教材,引导广大干部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三是细化具体措施。督促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操作规程和配套措施,将《意见》各项任务要求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四是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注意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对执行不力的及时予以督促纠正。

【篇2】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领导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办学思想方面:办学方向、办学目标不很明确;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2、学校管理方面:学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格。领导班子成员中还存在履行岗位职责、以身作则、创新工作意识不强、对各种不正之风抵制不力,对错误的人或事放任不管等诸多问题。

3、教师培养方面:忽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和教师业务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的问题。

(二)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认识观念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认识不足,思想保守,吃大锅饭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育人意识淡泊,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听之任之,仍有极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进行有偿家教,把主要精力放在 “第二职业”上,对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2、组织纪律问题。一是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穿着或佩戴与教师身份不符的服装、饰品;
二是上班期间不能坚守工作岗位,闲谈、说闲话,阐自离开工作岗位串办公室、办私事、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随意缺课旷课;
三是上课时间接打手机、会私客。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看影视片、玩游戏等。

3、工作态度问题。一是个别教师不服从工作分配,拈轻怕重,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自由主义思想严重;
二是工作无起色,工作方法陈旧,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极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课堂不能组织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是个别教师教学成绩低下,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不重视业务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随意性大,不能严格遵守课堂常规进行上课、辅导。

4、廉洁从教问题。一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管理学生缺乏耐心、细心和爱心。体罚学生、将学生赶出教室的行为也偶然有之;
二是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以教谋私现象在个别教师身上存在;
三是极个别教师同事之间不团结,闹矛盾,斗嘴,不能很好的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我们办校的目标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不相称,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不相称。

【篇3】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2017

近段时间,根据群众线路教育活动的整体安排,我以“三严三实”为衡量标尺,通过学习、对照,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我剖析,重点查找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不妥的地方请领导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不够深入。没有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些条例、规定的部分章节、条款上,没有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剖析,真正理解的政治理论更少。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有时比较懒惰,做不到挤时间学习。虽然学了些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但浮于表面的多,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经常会感到工作思路不是很清晰,材料难写,业务工作方向不是很明确。

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工作中偏重于看得见的重点工作,主要事情。有时认为“想到”就是“做到”,计划措施虽然周密,一抓到底却不经常,存在追求形式,不重实效问题。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不敢打破原有框框,求稳怕难,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凭经验考虑问题多。对一些时间短、任务紧、要求高的工作往往存在优质时达不到高效,高效中难以达到优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管是被动适应,还是随波逐流,都是主观上出了问题。

1、从学习上讲,忽视了理论学习,放松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来自于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由于放松了学习,自觉不自觉淡化了“三观”教育,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导致工作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应有的进取精神,从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从党性上讲,主要是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衡量一位党员干部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作为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党员,只有把自己工作融进到为群众服务中,才能实现其本身价值。但错误以为人事编制工作难以为群众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总以为是领导斟酌的事,产生了事不关己、免谈为好的错误思想。对群众疾苦了解不多,反映甚少。究其根源,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在思想深处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3、从工作上讲,主要是缺乏主动性和勇于创新的胆识。错误地以为,人事编制工作多是条框内的工作,只要循序渐进,按照上级要求处理好平常事务就完事大吉,不需要创新。基于这种想法,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因此学习放松了、工作松劲了、标准下降了,只求一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有了差距。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通过对照检查,自我剖析,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也更增强了我改进不足、提高修养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和提高。

1、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摆在自身建设的首要位置,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和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最新理论,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政治上的坚定。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时刻提醒自己,严把思想关口,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围绕12的中心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党政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党员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2017

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两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下面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产生的根源做一深刻剖析。不详、不深、不实之处,请同志们予以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1、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不够。

具体表现为:一是自觉主动抽时间学习不够。除参加学校组织学习外,平时自己很少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二是学习的深度不足。没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学习中集中通读文章、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较多,认真坐下来研究原著少,虽然在学习中有时也写一些心得笔记,但是真正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写体会心得笔记不多。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指导工作上有差距,缺乏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的具体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所以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缺少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有时候认识事物带有盲目性。如在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时,只是在看的时候激动、愤慨,看完后,所有的激动也就灰飞烟灭了,没有一种切肤之痛的感觉。四是由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表现在理想信念上,虽然也有坚

定的信念和信心,但是只限于口头上,缺乏一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的具体行动意识。

2、专业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有时候也学习点业务专业知识,但有些实用主义的思想,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二是在业务知识方面,对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精。三是在工作中缺乏新思维,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准确,把握不住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有时把握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根本。

3、敬业精神尚可,但工作主动性不足。

具体表现为:一是过去我在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和专研好胜的精神,在现在的工作中少了一些,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己感觉到是事倍功半的东西。二是实际工作只限于听领导的安排,而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开拓创新,搞出特色上,没有自己的工作创新思路。

4、业务知识钻研不够。

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业务知识是不够的,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批改作业等。原来《语文世界》和有关的专业杂志几乎每期必看,现在却没有时间去学习,导致对更多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肯定存在了差距。

5、平时细节做得不够。

例如:走在校园里,看到地上有垃圾,没有及时地去捡起来,而是匆匆走过。看到不是自己本班的孩子踩草坪时,没有做到及时教育等。

6、对学校工作上创新意识还不够。

自从负责电教室管理工作以来,虽然对电教室的设备管理作出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块工作产生了程式化,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求稳怕乱。由于自己思想不够解放,就谈不上敢想、敢闯、缺乏知难

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做事情干工作只抱定把它们做好,而没有思考怎样把它们做得更好,做得更具特色这一高度来认识,这也与科学发展观相悖而行的。

【篇4】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范围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借或者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1. 政府或财政直接借款或转贷的一类项目债务。主要有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2. 政府或财政出具承诺、担保的二类项目债务。包括基本建设举债,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担保等。3. 地方政府的欠款。主要包括对行政单位人员工资等的欠发、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义务教育投入负债,以及按照国家的规定,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的欠交等。4. 社会性负债。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改制兜底、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贷款等。

政府负债的管理形式大致有:一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二是举借时不列入预算管理,归还时通过预算扣款的管理方式。三是分散管理,矛盾引发时则转嫁为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机理分析及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未清晰界定政府职能成为根源性诱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拥有自我发展目标的行政和经济实体。在强烈的利益动机下,地方政府运用其职能追求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运用于可能会带来较高收益的竞争性和盈利性项目,以致该退出的领域没有退出。由于政府该进入的领域和重点扶持领域还必须保证,根源于这种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导致债务加重。部分地方政府主管人员对政策法规、涉外经济知识缺乏了解,随意为外资项目提供担保,许多项目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贷款项目自身产生的效益受到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配套资金、引进设备等因素的制约,从这类贷款的使用效率上看,难以依靠项目自身形成偿债能力的问题,一旦拖欠外债,地方政府被迫“埋单”。

  (二)未建立规范的分税制成为体制性诱因

   1.财权与事权逆向运行,导致地方政府寻找其他“生财之道”。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原有的主体税种上划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收入的主要财源即地方税,税源零散、稳定性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税收体系,致使地方税收入难以真正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对于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来说,导致“财权”与“事权”逆向运行。省以下政府同样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刚性强的基本事权却有所下放。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成为现在的突出矛盾。

   2.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未建立,造成部分欠发达地区财政债台高筑。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过于庞杂,其中税收在返还时充分考虑了过去各地的既得利益,因而使这一转移支付形式基本上没有起到均等化效果。而专项补助大多是在预算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特别是多数专项补助往往要求资金配套,不利于欠发达地区。这使得部分欠发达地区在无法通过正常的预算内收入和转移支付获得财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贷款、单位借款等各种债务融资手段,或者暂时挪用其他专项拨款,来保证本级政府基本职能的正常履行。

  (三)或有负债成为潜在性诱因

1.支出上的刚性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出现的内因。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收入与支出总是一对矛盾,收入是有限的,而支出是无限的。为了满足无限的支出,政府的途径是增加税收或增发债务。对于前者,增税不仅遭到纳税人的强烈反对,而且还会抑制经济发展,造成的结果是财政收入会因增税在短期内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因增税失去了活力,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因此减少。所以,政府一般不会选择增税来为政府的支出筹资。顺理成章为了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选择债务筹资就是一个合适的途径了。

2.解决本地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出现的外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政府基本上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而主要承担负责地方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资。从理论上讲,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也可以由民间资本承担,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地方政府主要担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职责。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地方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除了利用预算内资金外,还充分利用了银行贷款、外资等,不过在利用这些资金时,由此就会产生大量的政府或有债务。在这些项目当中,一旦出现了还款危机,政府的或有负债就变成了直接负债。

3.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或有负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发展有关。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常常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扩大支出规模,拉动社会总需求,在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的同时,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有限,故扩大支出规模往往增加了政府的债务负担,尤其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都要增加财政支出,在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的情况下,政府只能变相借款,由政府以担保、抵押等多种形式利用社会资金,来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的,由此形成政府大量的债务,而且大部分以或有负债的方式存在。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还没有真正到位。目前,市政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已经比较重视,但是,部分市、县政府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想通,还在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以致在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机制上应付了事。
     2、防控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完善。目前我市各县、市、区政府出台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仅依照口径设置了几个比率上限指标,而没有风险评判制度,还没有风险化解机制,比如债务到期偿还不了如何解决预案也没有制定。同时,在比率上限指标设置上也是一刀切,不符合各县市政府性债务风险承受能力差异显著的实际。
    3、防控措施上还没有足够力度。如债务存量已严重超比率,在债务增量上如何控制,存量上如何限期逐年压降到位;
大量债务集中到期不能偿还,如何化解风险等,都缺乏有力的防控措施。在地方政府超过规定举债现象较为普遍,且政府背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较多,贷款到期时间又过于集中,按时还贷较为困难,已出现不良资产苗头,风险初步显现。至于如何防范和化解贷款到期偿还风险,却没有积极的措施。

四、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政府债务控管体系。一是要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测算,确定警戒线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二是要实行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防止出现无政府状态。三是要建立完善政府偿债渠道,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同时在财政设立偿债准备金专户,做到未雨绸缪。四是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严格的还贷还债激励约束机制。

2.严格政策分类处理。建立和完善与“借、用、还”相衔接,“责、权、利”相统一的运作机制,实行“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明确债务主体,避免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任不清的局面。

3.严格控制政府债务新增规模。严禁举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同时对负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财政承受能力。改革政府投资公益事业的方式,推行公益事业市场化,改变过去财政包揽一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作法,鼓励民间投资和多种形式的筹资形式,以减轻财政压力。

4.积极稳妥化解处理不良债务。对业已形成的不良债务和逾期借款,按照实事求是,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分期分批予以化解,减少债务的长期累积,努力降低财政风险。

【篇5】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地观察、与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厌学思想时有发生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生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厌学思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存在着了“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有的甚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处于无组织状态。厌学思想的产生,导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了种种不良倾向。

2.法制观念不强,纪律意识较差

化学化工学院被处理的学生中,有的因偷盗被处理,有的因考试作弊被处理,有的因旷课、旷考被处分,这反映出目前不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虽然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3.存在不正常的依赖思想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学生的身上存在着不正常的依赖思想,比如,到临近考试的时候,不少学生在言辞和行为上都表现出“老师,给我们考试范围”的倾向,学习好的学生希望考出好成绩来赢得奖学金;
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希望能考试合格,更有甚者依赖他人,替自己考试。

4.忽视全面发展

目前,由于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而研究生的就业形式相对缓和,而且一部分地区对研究生就业有着优惠条件,所以,多数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投身到考研队伍中,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导致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外,对其他课程则敷衍了事、蒙混过关,而且对班级同学、集体活动很少关心。另外,从学生学习成绩上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这种只进行重点学习,忽视其他学科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不理想,有一个原因是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在很多时候抵挡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这部分学生经常出入于网吧、影像厅,玩游戏、聊天、看电影,更有甚者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有的甚至达到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出现因学习成绩原因而退学的情况。还有的学生性格孤僻,猜疑心强,心理上自我封闭,很少与人交往,同时又不能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久而久之,出现行为上的怪异。以上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心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

6.自私自利问题较为严重

在座谈中,教师们反映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比较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在担任学生干部上,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担任学生干部的一些学生想从中捞取好处。自私的心理还表现在集体观念的淡薄上,价值观向个人价值倾斜,对班集体不是很关心。

7.言行不一,诚信问题突出

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学生对正确观点的认同率相当高,在口头上表示“能做到”、“要做到”,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是缺乏诚信,不能自觉地做到。比如在贷款还息问题上,评优评奖问题上,都存在虚报信息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工作的全部。当前大学生学风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有其必然性,也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此,笔者认为,在学风建设上,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着眼全局,整体考虑。

1.加强师资建设,保证强大的育人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抓教风、促学风,教师是关键的一环。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
一个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许多东西,让学生体会到做人与做学问的真谛;
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减少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新他们的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身体力行,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来教育、影响学生。

2.加强对话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我们的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难见成效,学风建设的进程也难以开展。现在,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少了,感情淡漠了。教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也难以接受。

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与学生的对话、对学生的理解放在学风建设的首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广大教师也要坚持走学生路线,坚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同学生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

要在全体师生中提倡“老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这种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给学生一个打开心扉的空间,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对话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以便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3.加强思想教育,把好学生的认知方向

一是以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抓学风建设,首先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成才。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法制纪律教育。要以遵纪守法,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目的,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专题影视片、心理咨询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要抓好节日、假期及考试前后等关键时期的校纪校规教育。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风建设长期化

要从学生学风建设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班级和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努力将学生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长抓不懈。对于违纪的学生要用制度来制约他、教育他,及时矫正他们的行为。比如,由于学习成绩原因产生的学籍处理问题,当学生欠学分达到退学标准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做出退学处理,而不是等到一个学年结束后才处理。

5.关心弱势群体,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学习上吃力的学生,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心理上偏差的学生(这几种情况没有严格的界限,有可能是综合在一起的)。这些学生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是父母离异,在学风建设中,要认真细致,找到突破口,认真做好弱势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要指派有经验、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教师开展更为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促其尽快转变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在运用各种方式关心和帮助这部分学生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解决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困难,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搞好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对问题学生要建立档案,通过开展电话咨询、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心理辅导报告及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训练,矫正偏差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6.稳定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里知道的很少,因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家庭分布在全国各地,要保持家校联系,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学风建设应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在学期末,由各个学院为学生家庭邮寄成绩单、学生在校表现、学费交纳情况等等,是比较经济和可行的家校联系方式,学校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该项工作长期保持下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促进育人工作,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

7.优化环境,形成整体的育人氛围

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突出抓好校园的美化、绿化,使校园的大多数建设更富有文化内涵。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要不断优化社区环境。社区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石河子市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沟通,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合力。特别是要搞好与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杜绝黄、赌、毒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对学生的侵蚀,为学校学风建设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化学化工学院学办

二○○九年四月九日

推荐访问: 突出问题 社团 学生 学生社团存在突出问题 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校社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