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全文完整)

2023年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7 14: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第1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供大家参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篇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3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源中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田间小路(2)整齐的样子(3)妻子和儿女(4)从前的、旧的

2.(1)(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村人为桃源外的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叹惋,为世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4篇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5篇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6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划线短语。(2分)

①渔人甚异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他们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的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1.(2分)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2分)

②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2分)

13.(2分)都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憎恶,(1分)以及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7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8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2.下列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4.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对比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从《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对比来看,描写的生活有怎样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桃花源记》的主题来看,诗人为什么向往诸如《归园田居》那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陶渊明;
东晋

2.C

3.(1)走到……尽头。(2)邀请。

4.(1)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计划还没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5.(1)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

(2)《桃花源记》寄托的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他只得遁世而居。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9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0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4分)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③ 见渔人,乃( ) ④ 未果,寻( )病终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类 ②妻子:妻子儿女 ③竟然 ④随即,不久

小题2: ①(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②(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小题3: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而叹惋,为外面的人民的生活如此痛苦而叹惋。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妻子”的古今义。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恩呢管理。翻译语句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等重点字,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有时还要注意语序等问题。

小题3: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渔人所说的内容,应该为“挑花源中的人”叹惋,根据渔人说的内容来分析叹惋的原因。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1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要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③诣太守说如此( ) ④寻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答案

【小题1】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小题1】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小题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1】B

【小题1】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2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
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讯

C.交通 妻子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3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4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试如水中

19.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2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2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20.豁然开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5篇

桃花源记(节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题1】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异之”是渔人最终能发现桃花源的原因之一。

B.“豁然开朗”高度概括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C.“鸡犬相闻”“往来种作”表现人们的生活是宁静而充实的。

D.最后一句以老人、孩子为代表表现桃花源人的幸福安乐。

答案

【小题1】晋陶渊明

【小题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3】B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h)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及主要内人物及其性格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时,要注意把“阡陌”(田间小路)、“相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从第2段可知,“豁然开朗”高度概括了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
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6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7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8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19篇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0篇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
通“邀”,邀请;
做标记;
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1篇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
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2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3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交错相通;
(3)通“邀”,邀请;
(4)对;
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4篇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
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第25篇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推荐访问: 桃花源记 答案 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合2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