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贯彻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贯彻

时间:2022-06-12 10:4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四精神在学习上贯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贯彻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的贯彻3篇

【篇1】五四精神在学习上的贯彻

作文老师在学习上帮助

【篇一:学习上】

学习上,该生勤奋刻苦。学习是一种拓展知识层面、转变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享受。因此该生经常向老师请教,请他们帮我解决在学习上的难题,且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同时该生也喜欢和同学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各自的知识水平。

思想上,该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能主动,一个人的成长,与其思想的成熟是密不可分的。除了思维方式和理性化以外,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认识深度,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生活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关心同学,尽自己可能去帮助同学,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认可。

工作上,该生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该生担任班上的文艺委员,和其他班委一起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鼓舞同学们积极活跃在各种活动中。该生认真的传达学校的各项工作,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积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生活上,该生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钱。但哪个同学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自己尽所能的帮助解决。在班级里,和同学相处的十分融洽,及时了解本班同学的情况,并与他人及时沟通。在宿舍,该生妥善处理寝室成员的关系,六人一起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认真打扫宿舍卫生,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温馨舒适。

【篇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试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 孟增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从多个方面对写作教学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语文教师更多的关注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积极探索主体性作文教学,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要想使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优化,教师必须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主导作用

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实践的深入,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人的主体地位的日益提高,“人的主体性”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重要的议题。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实践中,主体性教学论近年来备受关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兴起,为作文教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教育过程有着特殊性,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那么,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最优的发挥,我们也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内涵

1、主体性作文教学

主体性作文教学,就是在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作文教学观和这种教学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作文教学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通过培养民主和谐、合作共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激励学生主体参与的情景,设置适当的主导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途径,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主体性意识、能力、人格发展的双重目标的作文教学理念和作文教学模式。

主体性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写作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上。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投入写作学习,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取得超越一般人的成绩,在写作上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己更热爱写作,倾情写作,为走上写作人生奠定基础。对一个具有写作主体性精神的学习者而言,写作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充满了言语创造的乐趣。

学生的主体性还表现在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人对纷繁的世界有所体验和思考之后,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下这一心路历程的文本。所以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作文中有独特的发现角度,对问题不同的见解,活跃的思维,真实的感情,灵活多样的语言。简而言之,就是不仅有能力作文,而且要作出有个性的文来。

总之,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作文时有兴趣、有能力、有个性、有耐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导是指居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由此可见,“主导”即主持引导的意思,起着组织和导向的作用,决定着活动的方式和主题。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作用,通过教师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能。具体表现在:

1、指导作用。教育活动过程不同于人与物的生产活动,它是在教师引导、帮助、规范下的学生能动地认识世界使自己获得发展的活动。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与一般人的认识、实

践活动没有区别了,常常会表现出盲目性、随意性,造成高耗低效的现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人格,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率地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2、组织作用。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组织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
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加强行为管理,保持其最佳学习状态。

3、评价作用。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在对之加以分析处理后,再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回应,可以使学生在各种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来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创作、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二、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论依据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良性互动,以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其理论根据是: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西方逐渐兴起的认知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主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新大纲、课改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一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大背景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便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理念,具体表述主要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

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

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强调:“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初、高中新大纲强调的都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这其中也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等。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生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主体参与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主体”的发展是课堂的本位,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主体”者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中的内发性,是一种巨大的潜能。然而在教与学中,在教育和被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又是从属的,他动的,主导者必须调动主体者的积极性,使其“发乎其中”,“顺乎其性”才能产生巨大的能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根本原理是学生能主动的发展。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兴趣、思维、情感、潜能要靠教师、文本的挖掘和激发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知识、素质、智能只有在实践和学习中才能发展和培养起来。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新课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学习“顾问”的定位,都从不同的方面表明了教师的作用。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学则是达成这一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内因为依据,必须创造外因条件,以激发和完善学生的内因为宗旨。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主体,特别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受到注意并选择,从而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相互作用,得到同化或顺应。而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则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因此,在教学系统中,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主体地位,必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发挥主导作用,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主体地位。蜡烛不能自己点燃自己,但没有蜡烛,就没有可点燃之物。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因此,在“教”与“学”之间,必须找到最佳的结合途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主导”在学生学习发展中是一种巨大的“催化剂”和“发酵剂”。

三、教师指导的内容

一、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内心感悟外化的一个过程,它一定要以大量的材料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积累创作素材。

1.指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是源头活水。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和发现能力,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感受家庭亲情、关心邻家友爱、体验社区文化、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到生活里面去获取直接的知识,积累生动的素材。

“感受家庭亲情”,就是将那些在不经意之中被忽视的家庭亲情活动的微澜,再现于书面文本,使对家庭亲情产生重新审视的欲望,获得崭新的心理感受;
“关心邻家友爱”,就是打开自家的窗户,让视线落在邻家女孩、隔壁男孩、对门老人身上,学习欣赏、赞美、聆听与关爱,这种视线的变化,事实上使一个人胸襟廓大、目光深远;
“体验社区文化”,就是对五方杂处的社区生活所自然形成的多元社区文化予以关注、亲身体验,既能够从中培养对一定民族文化的认同,也能够培养对多元文化的人文胸怀;
“参与社会活动”,是直接感受、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社会生活,能够丰富个体的人生体验,彰显其个性。所有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激活写作欲望,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升华理性认知。

2.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处于社会之中的人无不关注社会的变化,因为社会的变化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中,社会生活的某些脉动被社会公众比较集中地关注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点、焦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社会的脉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而且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相反,无视社会这些问题的存在,关起门来作文,常常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就算能作出文来,也是内容空泛的习作。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谈话、访问、阅读等方式了解社会热点之所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深度研究,从而丰富内心体验,扩大写作视野,加深理性感悟,积累写作题材。

3.指导学生加强文本阅读

生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直接的来源,但是每个人从社会中获取的素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写作中的大量素材来自于间接素材即前人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说明既要有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又要有书本上间接知识,这样才能写好文章。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这些都是搜集素材的机会,因为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大都是神形兼备,阅读时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一个吸收和提高的过程。这样,通过阅读笔记、生活素描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刻意搜集,一定会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材料仓库。日积月累,这个仓库就会成为真正的“聚宝盆”。

二、指导学生摄取写作内容

学生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是否就能写出符合要求、水平较高的作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拥有可写的内容。内容来自社会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写真“拷贝”。其区别就是信息的性质不同。生活信息是随机的、纷乱的、多元的,而写作的内容则是经过加工的、有序的、单一的。两种信息的性质转变,关键是写作者“摄取”的主旨与方式。这就是说,生活信息无所谓好坏、有无用处,主要看写作者的写作主旨与摄取方式。例如,主旨是表现纷乱,那么乱象的原原本本的呈现就是最好的摄取方式;
力图表现热情,那么人物的情感充溢的言行就是很好的摄取方式。与此同时,写作者就要或者舍弃乱象之中的安宁、单纯,或者摒弃丰富情感之外的舒缓、静默等(用于对照又另当别论)。这就是作文学习中的主旨设定与摄取功夫。

在作家的眼中没有可不可写的生活,只有用它来表现什么的问题。经过作家取舍的内容就是他们眼中要写、值得写的生活。用作家的内容观来反观学校学生的作文学习,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那就是在写作学习中学生常常碰到的“写什么”的迷茫、“没有内容可写”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具体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真实再现生活

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写什么”的问题,其实有两个意思,一是“有什么可写”,一是“怎样写才好”即处理方式。最易解决“有什么可写”的问题,就是有什么写什么。在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可以指导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根据一定群体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状况,安排一定量的“摹写”生活的写作练习。例如步行上学的学生,可以写写街头见闻;
骑车上学的学生,可以写写骑车感受和境况;
某一节令到来之时,可以描写描写节日活动,如街头热闹的一景,也可以记录一个家庭在节日里的活动,或者相关的谈话等等,这些都是在解决“有什么可写”的问题。但是,解决“怎样写才好”的问题就要困难一些,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深度和认识的广度不一样,对同一生活事件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要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直接再现并一定符合文字表达和阅读的要求与习惯,加工与处理在所难免,并不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而是让学生对同一生活的描写作不同处理的比较,看看哪一种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要求。例如,将一个生活事件按照原始发生顺序叙写,作成一篇文章;
然后调整叙述顺序,剪辑所选题材,形成另一篇文章。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鉴赏和评价。这样的指导,学生自然很容易得出“怎样写才好”的结论。

2.指导学生叙写生活体验

当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就会面临“写出深度”的问题,即真实描摹生活的同时,还要达到生动、感人的要求。这一环节的指导是建立在对生活熟练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注重启发学生在叙写见闻的时候,着力刻画自己内心真实、细腻的感情体验,例如喜、怒、哀、乐之类。然后比对写同一题材而感受细腻程度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明白文章要想出彩,仅靠真实是不够的,还要写出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打动人。通过不断叙写情感活动和内心体验、反复比对同类文章的差异,使学生发现自己忽略了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内心体验和完善自己的文章。

比对、研习别人的文章,可以使自己的作文走向规范化,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写出深度”,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那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写出这一发现的独特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新意的文章,强调其独特之处;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细节、描写细节,于细微之处发现千秋,多角度、多侧面考虑问题,学会求异创新。

3.指导学生运用各类材料

人的生活体验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来需要各类材料的支撑,即要解决“写出广度”的问题。一般地说,材料无有用无用、有益无益之分,适用不适用、会用不会用别。对于匠人来说,作房屋栋梁这材与雕印章之材可以是同一材料,但用途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适用认识与会用水平不同带来的差异,也就是通常说的“匠心”的问题。这就要培养学生写作学习正确的材料观。积累材料来自大量的阅读、研究、内省、记忆,因为阅读和研究的内容通过与学生的内心体验相融合,就会自然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必特别强调记忆,到使用时也会很容易地被调用,但这都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材料积累意识。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的作文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达到熟练驾驭材料的境界。

三、指导学生完善文本写作

在学生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确定了写作内容后,并不能马上形成文章,这中间需要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把它外化成文本形式。对于中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写作能力,但还不够多样化和熟练,因而在完善文本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教师也需要加强指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积累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纯语言材料是指学习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词汇越丰富,写作时词语尤其是近义词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因此积累词汇是对作文语言进行锤炼、润色的前提,也是实现作文文本化的必要条件。平时学生作文语言枯燥,缺乏表现力,关键原因就是词汇贫乏,使语言推敲中的比较取舍无法展开。

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要注意强调三点内容:首先是要有积累意识,无论是课文中还是课外遇到的新词,要勤查工具书,彻底弄懂意思,加强记忆,并能用它熟练造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其次要讲究积累的方法。词汇是丰富的,要想逐个记忆每个词语的意义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妨指导学生在分析辨别中记忆,找一些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仔细分辨其不同含义,成组对照识记;
还可以把新词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它的用法,从而理解其含义。第三要养成积累习惯,要做到发现新词就识记,并能持之以恒。当词汇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了,同时也可以使思维更加活跃。

2.注重模仿教学,完善文本写作。

模仿,即让学生就某一范文照着葫芦画瓢地模仿写作,这种方法却往往为我们的一些教师所忽视与误解。忽视者认为这种方法太低档,不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
误解者则将模仿与抄袭混为一谈。忽视与误解者都源自对“模仿”的原理与意义认识的模糊。

其实,就少年儿童的成长心理看,他们的言行思维都起步于模仿,对父母、对成人、对老师形象行为的模仿。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中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是由模仿走向创造的转折时期。作文也应如此。

就人类掌握技能的过程看,也是由模仿转向掌握再走向创造。如书法,即由描绘,而临帖,而独立书写,不断升华。其实即使已经成为书法家了,也仍需不断临帖,有的书法家终身临帖不辍,在继承中求得创造,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学生作文或许不用再去“描红”,但“临帖”式的模仿,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是断不可缺的重要途径。

再就大作家的文学创作看,模仿也是他们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法门。如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他的成名之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更何况是中学生的作文呢?

模仿也有高低粗细之分。初学者依葫芦画瓢,使文章大致相似。次高者由形似转入神似,使自己的作文神形兼备。更高者得意忘形,能脱胎换骨,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这三个阶梯,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目标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引导,才能真正奏效。可见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的途径写好作文,首先在教师自己对“模仿”的意义与途径有着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然后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付之实践。

总之,模仿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形式,它既可以规范学生的文本写作,也可以使学生在模仿中产生灵感,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风格,使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三:老师,辛苦了作文】

老师,辛苦了湖北省黄冈 湖北黄冈实验小学5(8) 燕浩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篇2】五四精神在学习上的贯彻

如何在学习上更优秀
学习上占第一,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到。之所以你占不了第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不正确,第二、没有坚强的毅力。在这里面毅力是第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全中国仍有70%以上的占第一的学生虽然占了第一,但他们并不是毅力最强的,或者说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他们也许今天是第一,明天就不是了。也就是说,你如果按占第一的方法去学习、去锻炼,一般都会超过现有的第一。

辉煌的第一是不是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得到呢?说它艰苦是因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只有你具有了坚强的毅力才可能成为第一,当然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特别重要的。在这里什么是坚强的毅力呢,只要你能按下面几点要求去做,而且每天都做记录,持之以恒,每天都不间断地坚持一个学期、一年、三年,那么你的毅力就足以达到占第一的要求了。在这项锻炼中就怕你中间有间断,风雨、心情、疾病等都不是你中断锻炼的理由。你要记住,学好学业是你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没有什么工作的重要性会超过它。除了坚强的毅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第一人人可以占,原来占第一的同学也不一定就比你更聪明多少,脑细胞也不一定比你多。爱迪生不是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吗?!所以你第一要过心理关,就是说:要坚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会超过现有的第一,包括现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第二、你要天天锻炼。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也做不好,即使偶尔做好了,也不能长久。每天30分钟左右的锻炼一定要天天坚持。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跑步、打乒乓球、打篮球、俯卧撑、立定跳远等等都可以。有些同学好面子,见到别人不跑步,怕自已跑别人看见了不好意思,那就错了,真正不好意思的是辛苦了几年考不上大学,是上了几年大学还要下岗。如果将来自已养活不了自已,那才是真正不好意思的。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把老师准备讲的内容预习好,把不好理解的、不会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老师讲到该处时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了以后还不会,一定要再问老师,直到明白为止。当一个问题问了两遍三遍还不会时,一般的同学就不好意思问了,千万别这样,老师们最喜欢“不问明白誓不罢休”的性格了。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做笔记时一定要清楚,因为笔记的价值比课本还,将来的复习主要靠它。

课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是把笔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学好,该记的内容一定把它背熟。这样会大大提高你做作业的速度,即平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作业时应该独立思考,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和同学、老师商量。问同学时,不要问这道题结果是什么,而是要问“这道题究竟怎么做?”“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关键是每道题要知其所以然。
第四、正确面对错误和失败。当有的知识你没有在课上学会、当你的练习做错时或者在考试中成绩太差时,你既不要报怨,也不要气馁,你应该正视这自已不愿得到的现实。没有学会不要紧,把该知识写到你的《备忘录》中,然后问同学老师,再把正确解释或结果,写到其它页上。错了题也这样,考试失利不就是错的题多点吗,正确的方法是把原题抄到《备忘录》中,把正确的做法学会后,把做法和结果写到其它页上,如果能注上做该类题的注意事项,就会把你的学习效率又提高30%-60%。之所以把答案或解释写到其它页上,就是为了下次看知识点或错误的题目时,再动动脑筋,想想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释情况,再练练该题的做法和答案。错误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视它,一切都会成为你成功动力。


第五、记帐。你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本帐,你什么时候做得好,记下来,什么时候错了题,记下来(注:帐本上只记“今天错题为《备忘录》××页×题)。课下几点几分学了英语,记录好;
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学了物理记下来。把你生活中锻炼、学习的分分秒秒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次作业和考试中的正确题数、错误题数和错误题号(《备忘录》上的页号题号)一一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帐本上,以备明天、后天再检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在帐本上过去了几天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学会并能熟练掌握。

帐本记录的是你学习、锻炼中每一个细节。这样记下来,在校生活中,每天约有一页32开纸的记录量,不在校时可能有两页32纸的记录量。在星期和假期里千万不能间断。把你的帐一天天积累起来,这就是你所走过的第一之路。

学习出类拔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做好每一件工作的资本。同学们,去争取第一吧。如果你一年年按上面的要求做,你一定能占第一。

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即使你占不了第一,一定是中国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中国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毅力,没有这样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为美好的明天奋斗吧!

【篇3】五四精神在学习上的贯彻

如何改变孩子在学习上的懒惰行为

    有一个高三的孩子,对于父母介绍的各种学习方法、心理辅导等与他有关的事情有抵触情绪,常常是听过就过,没有按照去做,很多事情也不愿跟父母说,愿意向同学说,父母多次跟他沟通也不见效,问多了嫌烦;
现在学习任务很紧了,孩子仍旧是老样子,音乐照听,游戏照玩,网照上,一直说想考重点大学,说正在努力,可行动又无法让人相信,家长看着不管心不安,管了他又不听,还生气发脾气,做家长的心如同被揪着一样难耐,周末学校休息一天,孩子常常是先玩一晚上(到半夜),上午再睡个懒觉,下午学习三、四个小时,晚上机动,这个样子是在努力吗?家长也知道他有压力,想成绩好,可到了具体落实时就不是这样了,数学看得多但是不太做题,英语是单词背的很少,题也少做,家长着急,却帮不上忙。怎么办呢?

  首先孩子内心是很想学好的,同时,尽管表面看起来有些懒惰,但是,孩子还是付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周末下午学习三、四个小时。当然,家长可能很不满,认为孩子仍然很懒惰。但是,目前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孩子的这种懒惰情绪,并且,如何激发和引导孩子更加主动地努力学习。为此,可以这样:

  一、不要总是向孩子灌输和推荐太多的参考资料和高考内容,以免引起他的反感。目前,孩子在学校有各科老师为他们全面分析,应该说,只要他能够认真执行都会有较好的效果。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二、在孩子的高考启动阶段,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少打击。不要每天都看他的缺点,今天只干了什么!而要学会良性心理暗示,(前面我讲了很多,大家可以参考。)经常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今天孩子已经完成了什么!这样,孩子才会有成就感,才会越来越主动。

  三、不妨直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懒惰情绪,他的懒惰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不断谴责他的懒惰,那么双方没有谈话基础。)但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懒惰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很聪明。因此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告诉孩子,懒惰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比如:遥控器的产生就是典型的懒惰行为,就是为了省事而设计开发的。目前,高考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压力也很大,但是,聪明的人可以找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题型分析和出题法,可以轻松解决数理化的深入复习问题。从而,引导他对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感兴趣,而不是简单地把所谓方法灌输给他就算了。

  四、父母一定不要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要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和自己一个阵营的,这样,他就不会因为反感你,而故意在你面前做出没精打采、爱搭不理、拖拖拉拉等行为,从而因为你的态度而影响了他的学习。从你的叙述就可以看出,孩子有事情不愿和你说,而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总之,对高三孩子的懒惰行为要多一些思考、方法和对策,不要一味地采取强制作法,造成孩子心理的进一步失衡。

推荐访问: 贯彻 精神 学习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贯彻 五四精神在学习上的贯彻 深入发扬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