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12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12篇

时间:2022-11-03 13:54:03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12篇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李曌;魏晓卓;邵炜艺【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9(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12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12篇

篇一: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李曌;魏晓卓;邵炜艺【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完善【作者】李曌;魏晓卓;邵炜艺【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镇江市审计局江苏镇江212000【正文语种】中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要求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事实上,作为一项制度存在形式,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进入21世纪以来才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农业补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均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及问题,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改革与完善。鉴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包含多项内容,本文仅探析农业补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保险政策等存

  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完善以上三项内容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及与乡村振兴目标更好地相适应。一、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一般认为,农业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其又主要指自2004年以来陆续实施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并于2016年将前三项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自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后,对提高粮食产量等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农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补贴金额仍然较低。在农业生产资料等涨价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农民实际得到的补贴依然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抵消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的增加。另外,各个地方的补贴标准与办法不太一致,农民的种粮效益相对低下,种粮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二,可能存在着种粮补贴面积申报不实的情况。现在粮食补贴主要应根据种粮实际面积来申报,但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基本上按照农民自行申报的承包地面积,对其内非种粮的部分一般也不进行核减,甚至对于那些已经撂荒的或者已无种粮条件等的土地也纳入了补贴范围,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第三,种粮面积和主体的审核或把关存在缺陷。虽然政策要求谁种粮谁得补贴,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各地一般按照农户承包地面积计发,相关主管部门没有时间及精力确切审核上报面积。另外,现实中存在许多土地流转的农户,在粮食补贴发放到基层的过程中,基层如果把关不严,也极易将有限的粮食补贴资金发给承包户而不是实际的种粮户,影响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第四,补贴未能突出重点且创新性不够。现有补贴基本上实行的是按承包地面积等发放的普惠式收入性补贴,而对于那些能自觉提升耕地地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及其农机具购置等行为,未能加大补贴力度或新增补贴。第五,存在资金发放层层拖延的现象,政策实施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等

  [1]。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这一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二)关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问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主要是指自2004年以来陆续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及粮油临时收储政策等,前者主要适用于粮食主产区的稻谷与小麦,而后者的政策指向是东北、内蒙古的玉米与大豆以及湖北、四川等油菜产区的油菜籽,它们均由政策执行主体负责具体实施事宜。虽然最低收购价及政策性收储价有利于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避免了“谷贱伤农”,但其显然缺乏弹性,有时明显滞后于国内外市场供求及价格的变化,造成供求结构的失衡,致使整个粮食产业链缺乏活力与效益。实际运行与政策初衷渐行渐远,最低收购价不再是“最低价”,临时收储也不再“临时”,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带来诸多问题,比如粮食库存巨大、市场竞争力下降、加工企业亏损、财政不堪重负等[1]。2014年国家取消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临时收储,进行目标价格补贴试点;2014年对食糖、2015年对油菜籽收储也进行了改革;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但仍继续执行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近期作为主要口粮的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仍然偏高,加之收购量并不封顶等原因,也导致了仓容不足、稻强米弱和麦强面弱、加工企业生存艰难、财政负担重等问题[2]。所以,迫切需要改革与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以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三)关于农业保险政策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农业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农业保险在农业支持保护中的重要性,农业保险作为有效分散现代农业发展风险的重要工具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手段,其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权重应该得到大幅提高,因此我国适时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3]。尤其是自2007年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我国

  初步形成了多功能的农业保险体系。然而,“大国小农、人多地少”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况且当前农业需要补贴的领域和环节较多,国家尚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补贴农业的能力[4]。农业保险当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困难,拖期现象严重;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保险面不稳定;保险公司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惧农”心理等[5]。因此,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既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客观需求,也是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对策探析(一)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对策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应当在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同时,调整改进“黄箱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规模和范围,完善更具针对性与灵活性且符合国际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6]。一是在粮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涨价的情况下,在政策允许及适应规则范围内,整体加大补贴力度[1]。同时,各地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规范补贴标准及办法。二是借助信息化成果发放补贴。比如可以运用信息遥感技术全面采集种植业数据,依托种植业大数据系统发放补贴[2]。而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种粮补贴,应当在流转费中自觉扣除,以维护实际种粮户的利益,提高其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三是创新补贴形式。增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补贴,进一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广泛开展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等;而对于有利于提升耕地地力的农户,如自觉进行轮作休耕、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残膜回收利用等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另外,对于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及乡村产业发展的给予一定的支持[3]。四是实行重点补贴。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要重点向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并通过贴息、现金直补等多种方式,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供“助推器”[6];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五是简化补贴申请、审核及发放流程,健全

  监督体系,确保粮食补贴及时准确地发放给实际一线种粮户。(二)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对策现阶段对于该项政策,政府宜按“价补分离、市场定价及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分品种继续探索,着力走出一条兼顾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财政负担、政策执行的新路子。比如:目前仍需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即可以保留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框架,但要降低最低收购价水平,降到正常市场价格的80%左右,主要是起“托底”作用,特殊情况下才启用[7]。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国家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2018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国家首次调低小麦、继续调低稻谷最低收购价。2019年继续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稻谷最低收购价。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卖粮难等情况的发生,可以引导具有资质的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为了保障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愁卖,农民增收多条路,力争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子商务全覆盖。粮食库存不宜超过年消费量的40%[2],要多措并举去库存,如定向、包干销售及拍卖机制等消化库存;实施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好地轮作休耕、秸秆还田等,将“藏粮于库”变为“藏粮于地”及“藏粮于技”。要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加快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绿色、健康、安全、紧缺的优质农产品,逐步替代“大路货”[2],引导农民种植高品质水稻、小麦等。(三)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的对策根据我国农业保险所面临的现状及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树立“农业保险+乡村振兴”理念,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目标进行相应改革。目前主要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一是实现口粮等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二是加快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保险制度;三是加快构建多层次大灾风险分散制度。据此有建议指出可从补贴力度与农户类型两个维度,来构建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等在内的全方位、分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4]。2019年中央一

  号文件还要求“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等。因此,要通过积极构建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更好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农业保险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三、结语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精神以及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出的系统部署,本文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有关农业补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保险政策等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据此相应地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思路与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而使其能够充分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争取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晓艳,王志伟,戚悦.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财政科学,2018,(2):136139.[2]赵海.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粮食经济,2016,(12):26-28.[3]张天佐,郭永田,杨洁梅.基于价格支持和补贴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4-10.[4]付磊.关于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N].中国保险报,2018-8-9(4).[5]班毛展.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新思考[J].农业经济,2015,(1):59-60.

  [6]张怡,兰霞.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财税法视阈下的探讨[J].经济法论坛,2010(1):01-310.[7]柯炳生.如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16-17.

  

  

篇二: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平安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

  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

  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

  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

  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

  2、亚太地区平安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

  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开展战略进程

  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

  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

  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

  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开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阔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拓展

  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

  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开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开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根底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开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冲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正确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会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开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底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开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照应,表达

  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开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根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决、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根底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程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

  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荣耀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开展改革史的回忆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决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根底,进一步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良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珍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

  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方:“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方案,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开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

  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那么,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筹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三: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振兴农村,必须长期坚持教育科研优先。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如学校教育科技投入不足、学校管理设施滞后、师资队伍水平低、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生流动率高,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注重引导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文化水平,注重引导家庭教育理念的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推进,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农村教育的地位,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

  引言: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乡村振兴,需要教育为支持,因此,应加大农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教育的意义

  1、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实现乡村教育的全面转型振兴,也需要将现代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和提高乡村的管理服务建设结合起来。我国十九大中已明确的指出了,党要全面大力推行建设现代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发展新机制,积极开发农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尽快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实现有机高效的互动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力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1]。

  2、助力农业乡村建设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时代,人力资源自身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成为未来振兴乡村教育的一种重要支撑。通过农村教育,将优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积极传递,积极促进当地科技、文化理念的健康发展,让农村个体更好效

  的参与到所在地区乡村教育建设活动中,提升整个乡村社会自治管理能力素质和乡村自治体系。如何实现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直接有效管理领导作用下快速实现农村乡民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知识素质的同步提升,铸造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乡村人才这是当前各级县乡政府领导需要同时根据当前本地农村特殊管理情况来加以研究考虑处理的问题。

  二、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困境

  1、存在的“农村”政策短板,城乡素质发展目标差距偏大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山区和农村地区以及大陆西部地区教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基础公共教育消费评估体系建设和改革明显滞后的地区,农村人口仍然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享受教育教学的基本待遇,无法落实在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此外,这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内仍难以消失。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存在不足,这不仅是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构成的一个特殊的物理和地理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视以及解决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大城市地方公立学校的总体水平相比,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整体发展较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软件之间存在差距,教育硬件和环境仍然相对广阔。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素质大幅下降。目前,农村教学教学的专业人才,包括现代职业培训和构建后备专业人才库的研究,都十分严重,处于极度稀缺甚至稀缺的状态。近年来,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开展。目前,农村公共教育还缺乏充足、优质、稳定、可靠的能力,无法为公立学校提供优质资源,也缺乏质量相对令人满意的优质公共教育和教师[2]。因此,农村学校的公共教育方法应该大胆尝试,利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寻求更灵活的高质量公共教育或学习方法,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有效且负担得起的教育,弥补目前的均衡发展以及普通公立农村学校由于城市学生数量、教师资格和自然环境条件造成的教育方法之间的差距,这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严重影响。

  2、办学条件差,优质资源供给量不足

  办学的条件好坏是决定影响教育、生活质量程度的一种重要客观因素,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和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水平建设程度是一个衡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历史基础。贫困乡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的学校和基本薄弱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也丞亟待加快改善,面临的学生源少、学校设施少、距离太远、资源发展不甚平衡等等的现实问题仍需要研究解决。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也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学校的管理层对于教学设备的引进以及完善缺少足够的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1.改变农村传统教育观念。

  为了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各类教育的平等性,摒弃目光短浅、目光有限的观念,有必要引导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科学知识宣传的投入,完善生产经营风险保障体系,改变以往“脏”、“累”的刻板印象,农业活动的“无技术”和“低回报”,激发农村居民的“农业”和“为了农业”成就感[3]。

  当然,城乡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这也是影响教育和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中有很多人将体力劳动和农业劳动置于就业歧视链条的末端。为此,全社会需要对一线专业人员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怀,积极加强乡村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

  2.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支持

  农村人口逐渐向周边城市中心流动,城市中逐渐出现大量小型学校,校园分布更加均匀。当然,未来城市可能根据文化功能的需要建设各种图书馆、运动场、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针对当前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的现状,要集中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要素的实际社会效用,将学院提前建成以现代农村文化教育资源为主要服务的多功能中心,满足当代农村中学生多样化的素质教育需求。准确投资和高效

  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借助宽带网络平台和教育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实现全国城市学校与全省农村学校共享优质德育课堂、优秀德育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研究信息,缩小城乡公共教育服务资源水平的地区差距。其次,必须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保障水平。一方面,它改善了农村教师当前工作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岗位工资,增加了农村教师市场的专业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拓宽农村教师向上发展的渠道,构建农村教师向上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渠道,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绩效意识,维护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4]。

  3.构建城乡教育融合机制

  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应遵循全球管理、互利共赢、灵活多变的原则。一方面,要促进人口资源与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避免偏僻农村学校的集中裁撤和合并,数量不对称、合理平衡,减少影响学生均衡上学的学校教育距离障碍,确保学生平等享有接受有效教育和培训的公平权利;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双向共享,鼓励农村师生自愿双向流动,相互学习各种有益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其他地方办学的经验,我们必须捍卫一些优秀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和干部下乡寻求同侪支持,农村教师和研究生进城研究交流。同样,城市教育也可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引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

  在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领域,负责行业工作的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也需要政府积极探索和理顺相互沟通、整合、协调的机制,统筹城乡学校普通教育发展,在学校执行实践改革和提高教育系统专业招生水平方面,衔接和协调机制改革的四个基本方面,即:教育专业招生指标和培训基地计划的管理,以及学业成绩评估和认证体系的管理,实现了相互补充,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多角度、多层次的结合,培养更快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同时,也应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6]。

  结语: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提供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又需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许多其他老科目,包括农村教育固有的一些缺陷和传统观念、课外教育的质量,被遗弃在农村地区和高等教育的安全。要把农业融入建设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条件等现实问题纳入学校体系,只有坚持把这三个方面落到实处,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资源,改善农村的教学教育状况,吸引更多的全国优质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全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结构的改善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完善。只有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如果教育经济的整体发展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陈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6):90-94.

  [2]余盛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304-307.

  [3]史耀疆,唐彬,邢俊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1,(01):152-160.

  [4]张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0.

  [5]李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0.

  [6]赖明谷,安丽娟.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教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4):79-86.

  

  

篇四: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老师:答辩日期:成绩:

  0

  目录

  内容摘要…………………………………………………………………………………2关键词……………………………………………………………………………………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及重大意义…………………………………………………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背景………………………………………………………2(二)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存在的问题……………………………………3(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3(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3(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4(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4(五)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4(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4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5(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5(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6(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总结………………………………………………………………………………………7参考文献…………………………………………………………………………………7

  1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摘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

  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着农村治理模式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农村治理层面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对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问题;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近现代以来飞跃式的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呈阶梯式发展。城市与农村差距过大,优秀的医疗、教育资源,基础服务设施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科技普及不足,产业链未形成,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12月29至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新时期实施兴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连续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

  2

  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

  (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劳动力输出大,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因为农村基础服务匮乏,人才流向城市。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招得进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突出。乡村专业化人才比较少,干部不了解农村农村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工作滞后。加之,农业农村工作无论是政策执行还是项目实施,各种的调查农业的数据填写等具体的琐碎的工作大部分在基层。好多乡镇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单是接待上级检查参加各种会议就已经是应接不暇,面临诸多障碍,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

  农村有规模的农业企业少,经济作物不能形成规模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少,收入负担不了日常的生活,致使外出打工人员占多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加上一些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落实,八零、九零后出生的年轻人落户城镇在城里买房安家。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更谈不上主人翁精神了。全国范

  3

  围的土地确权、房屋确权中,因外出人口过多,导致工作难度加大。

  (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治理理念是治理行动的先导。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性思维,治理理念要与其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相匹配,不能默守陈规、刻舟求剑。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精英流失、利益异质化、社会原子化等新问题,但治理理念转变滞后致使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陷入“村干部没少出力,村民难以满意”的治理困境。

  目前村干部的治理理念转变滞后,管控管理理念未能实现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协同治理理念完全转变。第一,村干部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往往采用家长式的管控方式。村里大小事务都需自己一人拍板定调,甚者在村里大搞“一言堂”,从为民服务蜕化为了替民做主。拥有自治权的村民、社会组织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农村治理过程中去,难以形成治理合力。第二,一些村干部抱有严重的经验主义。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总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完全把人民利益抛在脑后,不愿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不愿意走访群众搞调查,甚至扮演着“唯上不唯下”的“两面人”角色,“对上级拍胸脯作保证,对群众拍桌子瞪眼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常常营造高压气氛,威胁、恐怖、利诱、欺骗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导致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第三,村干部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怎么省事怎么办,只要能交差就行,领导亲临施压大了就积极一点,不然就敷衍了事,不分轻重缓急。

  (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大,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特别是二轮延包时,地方对当时政策理解不深,政策把握不准,在政策执行上走样,对民众宣传解释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私自换地调地等情况,而且当时没有及时解决,错过了最佳解决时间,导致问题越拖越大,把“芝麻”拖成“西瓜”,造成现在解决时难度非常大,以至于影响到了此次的土地确权。一些土地纠纷信访件因时间久、问题大,最终通过市县乡三级政府协调解决,给上级政府增添不少工作量。

  近年来,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

  (六)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业通过调整结构,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建立农业合作社、建立“一村一品”、培育种植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农业产业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例如:花椒、秋月梨、羊肚菌等。部分特色农产品还创建了品牌,但仍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基本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生产状态,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业标准的制定、规范、应用推广缓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难以控制。第二,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农产品仍然以初级产品和散装销售为主,深加工尚未形成系列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组织服务体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辐射作用,增加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入等是当务之急。

  (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县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此次产权制度改革中,大部分行政村集体资产为零。社会捐赠十分有限,全部依靠县乡政府拨款。导致乡村治理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投资份额偏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用手斗于城市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效益明显,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虽关系到城市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发展。目前乡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多变,面临着这种复杂的局面,村干部要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第一,强化自身理论武装,提升凝聚领导能力。村干部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密切干群之间的联系,坚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提升村干部的公信力和凝聚领导力。第二,切实做到忠诚担当干净,强化决策执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培养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村干部要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

  5

  的党中央看齐,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强化专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本领,以忠诚担当干净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做一名新时代的农村好干部。第三,建立健全乡村干部培训体系,培育改革创新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出针对性和特色,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结合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结合村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摸底调查村干部的培训需求,在把握村干部培训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精准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式上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村干部挺在“三大攻坚战”的最前线,引导村干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培育改革创新能力。

  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为了破除乡村智慧治理发展障碍,必须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培训力度,为乡村干部群体注入“新力量”。在坚持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的原则下,逐步扩大乡村干部的选拔范围,把被选拔者的年龄、学历、政治素质、履历作为选拔村干部的硬指标,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以及乡村“现代乡贤”中选拔村“两委”干部,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防止村干部队伍脱节。村干部培训方案要加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在推动乡村智慧治理的大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作为培训内容的核心,合理利用内外部各种培训资源,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村干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推动乡村智慧治理提供一批技术尖兵。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针对土地的地力等级及灌溉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利用政府出台的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扩大调整规模;二是利用现有的规模,抓好低产田改造,引进优良品种。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建立农技指导员工作制度,重点推广实用技术,组织农技员入户为农民提高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新格局。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恢复和提高地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落实农机购买补贴资金。

  强化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行活动。搞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与大型餐饮企业的“对接”,促进订单农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餐饮企业的步伐。通过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建农业基地,动员社会力量办畜禽养殖小区,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大基地、大板块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入民间资本,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的认证和管理。

  6

  (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农村产业的的逐渐增加,会大力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综合项目整村建设的思想。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扶持农村建设工程。在发展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以农民的需求为主从而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内容、数量和投资额。在市场上开放建设基础设施,谁投资谁受益,充分吸收民间资金的融入,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改变原有产权制度,施行市场管理化,对个人投资的政府施行补贴政策,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应该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扶持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

  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也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乡村治理应增加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村民传统观念、扶持乡村地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等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治理道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华网.[2017-10-24]2.李达,王俊程.中国乡村治理变迁格局与未来走向:1978-2017[J].重庆社会科学,2018(2)3.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新浪财经.[2018-1-2]4.陈锡文.中国乡村社会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18(1):1-7.5.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2018-7-9]6.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

  7

  

  

篇五: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篇六: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地区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抓住机遇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新动力另外发展经济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必须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苏北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作者:————————————————————————————————日期:

  2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苏北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近些年来,针对“三农”问题,国家制定了详尽的规划,实施了具体的政策法规,“三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也体现了党中央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带领农民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勇气。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难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符合国家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最主要的任务是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农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地区孕育了我国悠久的文明传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因此,在具体应用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将重心放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真正了解农民所面临与关心的问题,保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另外,在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进一步结合现代服务业,将农业与农产品现代化加工、运营相融合,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保证这一战略能够真正使老百姓受益,提升农民幸福指数,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第三,农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将农村农业的振兴作为头等大事,致力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通过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中,改变原先的粗放经济模式。在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优

  3

  势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始终将总要求摆在最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地区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抓住机遇,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新动力,另外,发展经济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必须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农村改革问题是党中央、国家热切关注的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土地制度,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二、苏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

  (一)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是以小农户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农民种植农产品主要是为实现自主经营,这可能会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很多农业机械设备成本高昂,费用较高,致使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种植方式依然无法实现现代化,农民种植农产品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

  农村地区种植的农产品大多是以粗加工方式获取经济效益,由于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地,机械设备使用率偏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就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消费潜力。尽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农村地区大多人口分布不集中,农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消费力较弱,可挖掘的潜力较小。

  (二)鄉村绿色发展严峻,传统风貌缺失

  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就苏北农村地区而言,不仅经济发展面临问题,传统文化

  4

  同样面临危机,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难。在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化步伐加快,给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城镇化使得周边农村地区的未来规划、村内布局发生变化。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经过调研发现,城镇周边的一些农村地区几乎很少还保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尽管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依然保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而使得当地文化得以保存,例如一些古镇、古建筑等,然而,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文化保护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因而这种保护仅仅停留在修复古建筑等行为上,这使得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仍待加强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领域取得一些收获,然而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现阶段如果仍然沿用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满足现实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由于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动,农村地区发展缺乏优势。另外,资金的匮乏也是农村发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实现农村振兴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而村集体和农村个人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当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首先,道路交通问题是苏北地区农村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地1302个村庄至今依然没有开始硬化路面;其次,道路照明问题无法将解决,很多村庄一到晚上就一片黑漆漆,没有路灯照明;最后,生活基础设施匮乏,农村最主要的例如公测、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面临严重匮乏,使得农村发展严重受到限制。

  三、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5

  (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活力。在分析产业差异的同时,利用彼此的差异与共性,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模式。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使农业种植实现智能化,在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产量。另外,还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增加当地旅游产业服务项目,提供吃、住、玩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认可度,实现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2.推动乡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苏北地区不仅要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还需要有效利用相关信息与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相关新兴产业。

  第一,电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当下互联网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完善当地电信基础设施,例如电、网络等;第二,鼓励当地村民从事电商业,同时鼓励当地物流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当地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保证农产品经营实现公平合理;第三,配备智能手机升级业务,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有必要为农村地区设置智能手机相关业务场所,保证当地网络畅通,增加服务网点数量,使农民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到各种电信服务。

  3.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地区应该认真研究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当地经济。首先,增加农村实用土地的灵活度,减少各种繁琐的土地审批程序,使农村承包土地的成本减少,提高对闲置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经营性建设用地数量。其次,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

  6

  业。扩大农村可种地面积,通过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种植机械化,保证农民高效种植农产品。

  4.繁荣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档次。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当地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加大文化渗透力度。对区域内功能相同的旅游村落进行整合,统一管理,通过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动向,打造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当地旅游纪念品,宣扬当地传统文化,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

  (二)推动乡村绿水青山生态建设1.政府要广泛宣传。将保护环境放在重点位置,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主体,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多层次环境保护模式。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动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利用植树节等节日号召当地居民前来植树或者进行其他保护环境的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汇演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行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利用当地特色优势,使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既能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使生态得以保护,使游客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当地质朴民风。(三)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推动生活富裕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循环经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业发展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打造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特色的智慧科技园,通过科技助农,增加农作物产量。通过完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通过改造村房

  7

  等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外,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使农民有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2.搭建乡村经济建设融资平台。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当地农村管理模式,形成农民为最主要的管理主体、当地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各种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来源,保证资金充裕。首先,应该鼓励种植大户进乡村;其次,作为当地政府,应该关注当地旅游、环保等项目的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農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优化农村环境。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资金管理与监督力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拓宽当地经济发展渠道,提高当地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3.加快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需要当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苏北农村地区优势明显,当地农产品种类较多,同时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当地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因而,应该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当地污水治理系统,加快当地茅厕改造速度。尽快完善当地交通系统,完善道路照明设备,保证村民在晚上也能够安全出行,以交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应该定期清理河流,保证被污染的河流尽快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修复被破坏的文物建筑,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传承。四、结语

  乡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为从当地经济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产生于2017年,是国家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也是国家坚定解决“三农”问题决心的体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苏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地区,为我国其他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面对困难、解决困

  8

  难,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1]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4]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29-232.

  9

  

  

篇七: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相关论文700字

  1、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2、中冶建工:把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3、广西法治乡村全面赋能乡村振兴4、粮食日里话粮安乡村振兴添底气5、乡村振兴,江苏大地铺陈新图景6、云南启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7、乌诺模式破解乡村振兴新密码8、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9、藏羊产业成为青海推进乡村振兴支柱产业10、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11、深耕"三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12、基于乡村振兴的承包地制度供给研究13、浅议如何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1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困境与发展15、深化结对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6、完善农村寄递网络助力乡村振兴17、数字乡村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18、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9、三个推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20、石雕之乡立足乡村振兴新起点21、在川蜀大地书写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22、抓好三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23、北海以高质量渔业助推乡村振兴24、硬核实招助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25、擦亮地理标志"金招牌"助力乡村振兴2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27、紧扣"三性",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28、接续奋斗开新局乡村振兴绘新篇29、擦亮乡村振兴底色30、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31、创新带动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专访云丝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孙建伟32、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33、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34、深圳以先行示范担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5、以"融"为要,促进乡村振兴36、乡村振兴屏山这样监督37、地方高校要发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38、安徽援疆:助推和田皮山高质量发展39、亲农在线"慧农更惠农40、乐龄陪伴助力乡村振兴4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征程42、实施"乐龄陪伴"助力乡村振兴43、解决"三思"问题推动乡镇发展44、稔山新村村:订单农业助力乡村振兴45、今日新疆"农民富、乡村美、产业兴"46、让党旗始终高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47、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的几点认识48、乡村电气化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49、家政兴农为乡村振兴卷轴添彩50、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农商行协同发展的思考51、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52、为助推天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财政力量53、山东:财政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54、浅谈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55、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助力乡村振兴56、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乡村振兴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58、乡村振兴下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创新路径探究59、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以G省后地湾村为例60、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西安市为例61、恢复力视角下秦岭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潜力研究62、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专家笔谈63、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64、用短视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65、加快土地流转助推乡村振兴66、奋力扛起山区乡村振兴使命67、马廷俊:六个持续坚持助推乡村全域振兴68、道

  里"六步自治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69、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0、瑞昌市夏畈镇:奋楫扬帆再出发乡村振兴谱新篇71、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72、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73、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74、集聚型社区盘活乡村振兴"棋局"75、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乡村振兴成效76、以特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77、办实事注活力促振兴78、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79、梓潼:蜜柚飘香乡村振兴路8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81、创业青年来代言乡村振兴添活力82、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83、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84、让"三农"题材影视作品助推乡村振兴85、攻克贫困堡垒共赴乡村振兴86、资源镇: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87、六位一体赋能乡村教育振兴88、弹好人才聚力"双部曲"唱好乡村振兴"和谐调"89、激活产业要素:大冶乡村振兴探索有道90、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迈出新步伐91、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探析92、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对接电商市场的特点、难点与机制93、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94、乡村振兴的一幅精美画卷95、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做好乡村振兴的三项"加法"96、加大信贷供给支持乡村振兴97、清远力促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98、为乡村振兴繁育更多专业人才99、银保监会发文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100、弘扬焦裕禄精神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10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02、临沂: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

  振兴103、延伸服务链条赋能乡村振兴104、带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105、金色人才助力乡村振兴106、区级文旅电商平台交给16个"90后"107、让正邦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光彩108、夯实基层基础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109、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颜值110、临潭:党史学习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111、培育巾帼"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112、魏源思想与乡村振兴113、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114、奏响乡村振兴崭新乐章115、乡村振兴要唱好产业兴旺"重头戏"116、汲取"攻坚"智慧力量擘画乡村振兴蓝图117、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8、精准聚焦有效衔接乡村振兴119、湖北咸宁市社发挥系统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120、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121、用助农惠农"小故事"写乡村振兴"大文章"122、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摭探123、把金融支农史诗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12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125、五联共治模式下昌吉市推动乡村振兴路径探析126、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以泌阳县"王店大装"为例127、新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以多多农园推动保山咖啡发展为例128、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29、民宿"点亮"乡村振兴130、三社联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13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富强美好生活132、探索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133、环境面貌大变样乡村振兴底色亮134、在巴彦淖尔,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135、助力乡村振兴家政顺势而为136、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137、充

  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138、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139、以党建责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140、章丘:汇聚天下英才助力乡村振兴141、汇聚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142、筑牢战斗堡垒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143、新农人乡村振兴生力军144、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走好乡村善治之路145、畅通致富路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篇八: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级:姓名:

  2020年11月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九: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蒋永甫;宁西【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期刊名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动力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作者】蒋永甫;宁西【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性生长的瓶颈。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乡村建设、乡村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就已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短板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并成为影响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几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释放着农村改革的信息,承载着新“农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预示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指南。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乡村日益凋敝与衰落的现实回应,是基于对乡村价值和地位充分认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三农”问题,也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使乡村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并成为我国内生的、可持续的内需动力源泉[1]。一、主题转换: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关于乡村振兴的主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衰败而言的,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全面振兴。王佳宁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全面改善,其内涵是对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的全面振兴[2]。张强等(2018)认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的,乡村振兴至少应包含振兴乡村社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奋乡村精神等内容[3]。魏后凯(2018)指出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4]。李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主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十字方针展开[5]。具体而言,产业振兴、文化重建、农村社会保障、乡村生态建设等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首在振兴产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是产业发展。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增强农业竞争力,必须实现产业振兴。如何实施产业振兴?陈锡文(2018)强调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6]。关于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蔡丽君等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现形式[7]。王思博(2017)则强调需要重视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释放农业产业的内在自我完善与修复能力[8]。陈文胜(2017)认为,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和创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融合体系,通过产业连接和产业融合鼓励、推进产业融合中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9]。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中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积极性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效果不强的情况,陈秧分等(2018)强调要建立“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体制机制[10]。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乡村旅游开发是一种重要手段。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能力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11]。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内外和城乡之间的资源协调流通,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融合,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12]。针对乡村旅游中出现的“虚假旅游”现象,杨瑜婷等提出政府应该对乡村基础建设、网络建设进行财政补贴,在此基础上打通旅游渠道,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13]。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作为精神基础。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乡村文化振兴。学者们强调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新认识乡土文化价值[14]。文化解体是乡村衰败之始,

  而文化的整合是乡村重构之本,因此文化的再造是乡村振兴之基。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创造有利条件[15]。关于如何振兴农村文化,贺雪峰(2017)提出要利用从村庄中外出的乡贤力量,同时要改造、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激励优秀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打造乡村信息人才、科技人才队伍[16]。薛秀娟(2018)则强调农民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水平,需发挥互联网的纽带作用,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完善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17]。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提高农村的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杜志雄(2018)等人指出要进一步激活农村巨量存置资产,为农村民生保障提供更富足的资源要素。要完善农地金融制度,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的金融功能,改变目前空心户引起的土地资源闲置问题[18]。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循环经济是我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温铁军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中央政府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逆周期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生态问题的软着陆能力[19]。李钢(2010)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问题,提出要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20]。二、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战略新动能的关键是形成两大合力,即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只有这两大动力机制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这盘战略大棋。乡村振兴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强乡村内生动力成为学界共识。乡村社会内生动力需要农民个体、农民组织和基层组织协同发挥作用。刘合光

  (2018)探讨了乡村振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村干部、村民、各类智囊等是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各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有功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想,需要各参与主体充分协作、共同努力[21]。赵光勇(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激活乡村社会内生资源。为此,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与乡村社会自治的互动模式,激活和培植乡村社会的“米提斯”[2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没有村民的参与。如果农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集体“失语”,会导致乡村振兴成为纸上谈兵。张丙宣(2018)等认为乡村振兴需要通过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尤其是乡村内生能力的培育,逐步使得乡村从外生性发展转向内生性发展。为此,必须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包括新乡贤、技术专家、企业家、创业者等[23]。赵秀玲(2018)认为,乡村人才发展战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动力源之所在。其中,县委书记、乡镇干部、村干部、乡贤、志愿者、乡村学校等,是乡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4]。马彦涛(2018)认为,基层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润滑剂”,新乡贤可以弥补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失调、失衡、失灵等问题,成为乡村治理平衡的重要力量[25]。但是,单单只依靠能人、强人、资本主导乡村建设,不重视提升农民及其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行不通的。关于如何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学者们普遍强调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内在组织能力。陈柏峰(2018)强调村社集体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村社集体的社会功能是传统村社共同体功能的延续,延续力量主要依靠村社集体内存在的三种组织: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党支部是村社集体中的领导力量[26]。调动农村社会内在活力应与资源下乡挂起钩来。贺雪峰(2017)提出,国家资源下乡要重点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27]。诚然,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内生能力建设主体,但是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

  和地域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和组织者,这决定了单个的农民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陈美球等(2018)认为,村集体组织才是胜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责任的必然主体。我国的村集体组织沿袭传统的村落历史脉络,具有地域与血缘的先天性特征,村民与村落的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生命共同体”[28]。乡村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市场化背景下乡村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因此,要激发村党支部活力,健全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提升村民组织化程度,鼓励村民以组织的形式参与村庄事务治理,同时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种外部力量参与村庄治理[29]。霍军亮等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组织困境、物质困境、文化困境、社会困境等都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构建政治与社会效益“全覆盖”的乡村党组织构架体系,变革“一村一支部”的基层党组织架构,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篱栅”[30]。除了内部动力外,乡村振兴还必须发挥外部动力的作用。在外部动力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规划、协调、引导、战略选择等方面。针对乡村建设中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现象,魏后凯(2017)提出要防止乡村建设变成各地政府之间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比拼,克服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导致的财政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现象。只有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激发主体、激活要素,才能调动各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31]。地方政府公共性职能缺失是农地存续治理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曾盛聪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于农地存续治理“政治锦标赛”而非“经济锦标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克服地方政府“偏好替代”的偏颇[32]。除了政府的作用外,还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引入市

  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吴比(2017)等认为,农村金融应该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金融要素投入力度、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农户生产生活贷款五方面给乡村振兴战略以支持[33]。李昌平(2017)结合村社内置金融的实践,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与途径创新[34]。朱泓宇等认为村社型合作金融组织在扶助小农、实现要素村级联动和鼓励农民创业建设小城镇上有显著优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应该重视基于村社型的资金互助社的发展[35]。詹国辉、张新文(2017)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共生发展问题,提出要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吸纳社会力量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队伍中,形成“政府—企业—NPO—文化社团”的多元投入格局[36]。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激活市场主体和要素,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37]。作为“产业兴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动力,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和重点。马增林等指出,农村企业理应借助国家的惠农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管理规范化,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通过规范管理、健全财务和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强化农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8]。张怀英总结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涌现出的合作社领办型、创业平台助推型、美丽乡村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贤返乡兴业型等五种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农村创业模式,并分析了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提倡各种模式的叠加组合发展[39]。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怎样有效衔接?张红宇提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农村活力。另一方面,市场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40]。农村基层政府管理者要遏制不恰当欲望,摈弃短时间内暴富的杂念。面对雄厚的城市工商业大资本,基层政府一定要回归社会理性,不能联合各项资本对农民土地实行掠夺,继

  而损害农民利益[41]。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方面展开了讨论。1.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和动力源,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根本途径。为了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张军(2018)建议从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以及创新乡村振兴机制四方面来落实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42]。廖彩荣提出要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农民权益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五大路径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3]。如何实现促进乡村振兴的共享发展机制?郑有贵认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可以推动乡村实现由脱贫向振兴转变[44]。王敬尧(2018)等提出,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联动效应可以带动农业附加值,解决“谁来种粮”和“怎样种粮”的问题,从而保证“中国人的饭碗握在中国人手上”[45]。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学者们对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领域在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大方面。杜伟(2018)等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优化与否,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同时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优化利用[46]。唐任伍认为,要增加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制度性供给,重点是提高“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市场格局[47]。在加快土地确权颁证步伐的同时,应理清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48]。蒋婵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难以担保和抵押的现状,提出要落实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的功能,扩大农村产权交易渠道,简化农村产权交易流程,提高农村产权交易效率,增加交易品种[49]。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即在产业与农村功能、空间整合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促进三大产业共同发展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终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整体性模式。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产业融合路径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为目标而展开。周立(2018)认为产业融合将成为破解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核心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的最终归宿是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弥补“短板效应”[50]。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经济的内部融合,一是要通过农林结合、农牧结合、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二是要大力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广泛性基础设施[51]。要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叶兴庆(2018)认为振兴乡村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要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筹集。其中,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应得到应有重视[52]。晏红杏(2017)梳理了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五种主要模式:工商资本独资、股份合作、公私合作、信贷投资和农联投资。为避免财政投资“挤出”社会资本,他认为政府投资应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要构建社会资本投入的长效机制[53]。4.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践路径。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刘彦随(2018)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体,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乡村振兴亟待内需发力替代投资和外需导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解决“乡村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释放潜在内需。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5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依托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城乡功能对接,同时需要借助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互惠互利的格局[55]。乡村振兴战略要真正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反哺转变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张强(2013)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要消除由制度因素造成的城乡差距,实现现代社会城乡公平的目标[56]。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将乡村置于和城市等同的地位,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多元价值特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互补[57]。通过城市化发展可以解决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双重滞后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双重驱动和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区域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最大制约因素[58]。四、结语乡村振兴是对乡村衰落与衰败的现实回应,也是一项复杂和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内容、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上,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复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及生态建设等构成学界主要关注点。但是,关于如何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的研究仍然显得薄弱。在动力机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只有这两大动力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这盘战略大棋。但是,如何实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

  与自治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如何解决在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问题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难题。农民不论是在社会权利、市场权利还是政治权利上,都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因此,如何确保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农民的权利,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上,学者们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如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如何完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仍然值得探讨。同时,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同时,如何预防因为土地征收、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开发,但资本趋利性导致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与农民争利”的局面。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坚守“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一改革底线,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2]王佳宁.乡村振兴视野的梁家河发展取向[J].改革,2017,(11).[3]张强,等.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4]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5]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2018,(2).[6]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8]王思博.关于现阶段中国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8,(1).[9]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0]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

  问题,2018,(1).[11]厉新建,马蕾,陈丽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9).[12]刘楝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7,(12).[13]杨瑜婷,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演化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8,(1).[14]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15]赵淑清.再造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5).[16]贺雪峰.当前乡村建设重在“保底”[J].理论与当代,2017,(1).[17]薛秀娟.补齐乡村振兴的“精神短板”[J].人民论坛,2018,(5).[18]杜志雄,惠超.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8,(2).[19]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李钢,王文龙.新农村建设:制度创新与动力整合[J].农业经济,2010,(7).[21]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2]赵光勇.乡村振兴要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米提斯”知识与认识论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8,(5).[23]张丙宣,华逸婕.激励结构、内生能力与乡村振兴[J].浙江社会科学,2018,(5).[24]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25]马彦涛.谁来担负乡村振兴的重任[J].人民论坛,2018,(12).

  [26]陈柏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社集体:现状与未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7]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28]陈美球,等.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9]张照新.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30]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1]魏后凯.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经济日报,2017-11-03.[32]曾盛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地存续治理——一个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33]吴比,张灿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的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17,(12).[34]李昌平.探索乡村建设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内置金融村舍及联合社体系建设是开启农村复兴之门的钥匙[J].小城镇建设,2017,(3).[35]朱泓宇,等.发展村社型合作金融组织推动乡村振兴[J].农村经济,2018,(1).[36]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37]文丰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之理性审视[J].重庆社会科学,2018,(4).[38]马增林,王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企业管理规范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3).

  [39]张怀英.农村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张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家责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1]盖志毅《.半半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1).[4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43]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44]郑有贵.由脱贫向振兴转变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8,(1).[45]王敬尧,王承禹.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8,(4).[46]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7]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48]郭金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特征、利益动因与制度改进——以江西为例[J].求实,2018,(3).[49]蒋婵.乡村振兴,“兴”在何处[J].人民论坛,2018,(12).[50]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51]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

  [5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53]晏红杏,何蒲明.如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17,(1).[5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55]邹力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科学决策,2017,(12).[56]张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2013,(1).[57]王振,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本土化优势——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4).[58]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篇十: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市场营销

  所属系管理学系

  论文题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现状及营销策略——以运城市瓜果类为例

  内容包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以及参考书目等。

  (一)选题目的

  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水果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常年稳居全球首位。运城地处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北纬35°是苹果、梨、桃子等最佳生产带的地理区位,具有种植优势的同时还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运城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瓜果类农产品重要种植区之一。因此文章将以运城市为例,系统分析瓜果类农产品现状及营销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销量提出合理的政策意见。

  (二)选题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性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水果行业已成为万亿级的产业,在农业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而水果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帮助消化,水果则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对象。目前关于瓜果类农产品营销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瓜果类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抓住乡村振兴政策以及电商平台这两个机遇,提出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为未来农产品增产、增销提供指导意见。

  (三)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如(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Englishedition);ZeeshanAhmad;MengJun;ImranKhan;MuhammadAbdullah;TauqirAhmadGhauri;2016)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品牌相关属性对巴基斯坦农产品营

  销中客户忠诚度和回购意向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管理品牌农产品,特别是在巴基斯坦和整个发展中国家,制定最佳战略,提高客户忠诚度,以诱使这些产品有回购的意图。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采用更大的样本量在同一领域进行,并且该研究可以通过特定的产品类别进行复制。

  国内文献综述

  库小伟(2021)认为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是乡村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思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树立起地方特色区域品牌,让农民分享到品牌溢价收益。王翠,王园(2021)针对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优劣势及外部机遇和威胁的分析,通过SWOT⁃PEST矩阵模型,准确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对优势机遇可采取积极扩张战略,劣势机遇可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机遇,实现皖北地区乡村振兴。王宣朝(2021)分析了山西省农产品电商存在的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薄弱、跨境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知名品牌稀缺、相关专业性复合人才紧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策略,以促进山西省农产品跨境贸易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中国是全球水果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水果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本文对运城市瓜果类农产品进行现状分析,以及提出合理营销策略。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撰写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外瓜果类农产品产量及销量现状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部分内容将对运城市瓜果类农产品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内容将从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内容从农产品的机遇与挑战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现阶段所面临的威胁和要把握住的机遇。第五部分内容提出一系列的营销策略,来走出当下的困境,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现阶段面临的困境,达到更好的发展目标。

  (五)研究方法、手段

  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

  (六)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2021.10.27

  毕业论文动员大会

  2021.10.28-2021.11.14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选题题目、填写选题审批表

  2021.11.15-2021.12.24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提报告2021.12.25-2022.04.0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初稿2022.04.05-2022.04.22定稿论文并录入系统2022.04.23-2022.05.03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并完成论文写作,最终定稿2022.05.04-2022.05.11准备论文答辩纸板论文2022.05.12-2022.05.18毕业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1]王峰.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

  刊),2016(4):10.[2]潘一恒,董琪,陈炜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J].

  全国流通经济,2019(24):109-111.[3]王岱,杨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

  践,2018(4):134-137.[4]张炳达.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与策略研究[J].农业经

  济,2018(11):137-138.[5]周三多.管理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18:48⁃52.[6]吴健安,聂元昆,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M].6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8⁃94.[7]汪传雷,秦琴,王静娟.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研究———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6):705⁃710.

  [8]郭志清.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模式研析[J].农业经济,2018(11):143⁃144.

  [9]刘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0(8):136⁃137.

  

篇十一: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

  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2、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进程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拓展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

  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发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佳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

  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发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表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发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呼应,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定、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

  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光荣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发展改革史的回顾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暑期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发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十二: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论文写作,这里也是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粮食科技与经济》

  2、《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民致富之友》

  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业开发与装备》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乡村科技》。

  5、《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乡村科技》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大理日报汉)

  

推荐访问: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