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教案设计 > 2023年《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案3篇(2023年)

2023年《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案3篇(2023年)

时间:2023-03-30 10: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案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案3篇(2023年)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

  ①教师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2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评价。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吗?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可以先复习一下*方之间的进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阅读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1)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3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练习七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三、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1)300厘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方厘米=( )*方分米,4.6*方米=( )*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练习七的第5题。

  (1)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2)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3、做练习七的第6题。

  (1)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2)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做练习七的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5、做练习七的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7、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能力空间。

  1、砌一道长24米,宽20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用每块体积的18立方分米的砖来砌,一共要这样的砖多少块?

  2、每瓶药水50毫升,装瓶,一共有药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药水,一共可以装多少瓶?

  (五)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六)作业。

  1、课前思考:

  (1)认真学习潘老师与孙老师的备课,与孙老师有同感,也想补充复名数改写。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内容的同时,可结合《天天练》上的习题进行讲评,因为教材上这课内容中单位换算的习题不多,在《天天练》倒有不少相应的实际问题中有这方面的训练。

  (3)第三,在教学新授的同时,边利用自习课时间复习前面的知识,发现不少学生教材上的内容也有遗忘。

  2、补充题:

  3时20分=( )分,2.41吨=( )吨( )干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吨( )千克,8.32*方米=( )*方米( )*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学生对书上的练习掌握的不错,作业的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就是对于补充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掌握的还不够。打算在自习课上再加强训练。

  3、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是一节练习课,针对体积单位换算和体积、表面积计算进行了综合练习,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练习。分析一下学生的练习情况:

  (1)类似教材第32页上第7题这种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棱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来计算表面积或体积,但计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数乘法错误就较多。

  (2)教材第8、9、10题涉及到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也能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但计算的正确率仍有待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以及如何根据题中的信息来正确列式。

  (3)题目中如有些数据的单位名称不一致,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们当成单位是一样的来计算。

  针对这些情况,在后面的单元复习课中要加强指导和相应的练习进行训练。

  由于前面补充了不少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习题,自认为教材上的习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没有想到独立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4、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有困难,个别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转化,独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确了,小数乘法计算不过关。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3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

  ①教师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

  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

  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方分米来计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方米=100*方分米。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但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片断二:

  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

  生1:可能是100

  生2:可能是1000

  生3:可能是10000

  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

  当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后,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个1立方厘米吗?有那么多吗?

  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学生认真地看,10个一排,10排(100个)一层,10层(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

  1000深刻的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理论上学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头脑中却难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观察及拼摆演示,学生纵然在课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于头脑中不会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课堂的应用练习部分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应用没讲完,练习没做完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3)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1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

  ①教师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

  ①教师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4)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六、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观念,教学时从比较线的长短,*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象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有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算,并将学生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专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这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的第一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通过以上的教学,效果比较细,学生做练习题正确率比较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6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 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观念,教学时从比较线的长短,*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象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有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算,并将学生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专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这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的第一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通过以上的教学,效果比较细,学生做练习题正确率比较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8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9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0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5)

——新人进单位自我介绍3篇

新人进单位自我介绍1

  大家好,我是刚被公司从XX部门调过来的XX,来接任你们之前XX主管的工作,当然了,不是因为公司认为他做的不好,是因为工作原因相互调动,都是为了我们之间能相互学习。在这之前我很少接触我们部门的人,对大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从别的地方听说了不少关于咱们的事情,心里觉得非常荣幸能和我们公司的精英们一起合作。

  我对咱们这边的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支持,我也会虚心向大家学习的,希望在我们一块合作的日子里,大家能非常愉快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谢谢大家。

新人进单位自我介绍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鞠躬)

  我叫XXX,来自湖南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

  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

  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鞠躬)

新人进单位自我介绍3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鞠躬)

  我叫XXX,来自湖南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

  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

  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鞠躬)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3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进率》评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进率》评课稿1

  今天听了施老师的课,我更深刻体会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并进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施老师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及换算单位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之后为了给学生建立表象,施老师还直观的用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这里的演示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这个环节,施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结论;同时,在探究*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启发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3、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让学生在抢答之后,施老师安排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个环节,自学例3,完成相应的练习。之后,学生汇报交流,重点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根据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在尝试了解答例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表述思路时,条理清晰,可以看出施老师*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练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在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精心设计,让学生引起注意。

  5、目标出示,很有创意。目标中含有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建议:是否能在练习时,加入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进率》评课稿2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员独自动手,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水*,获得规律性认识。比较教学法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更给学生创造了参与讨论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热烈、活泼的互动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起点,前后对比

  季迅群老师引入开始就在对比,*时上课和今天上课有什么不一样。打开学生的对比思维。紧接着,她将学生课前完成的前测习题进行典型展示,让学生在矛盾对比中前进。牢牢抓住学生的起点针对教学。

  二、集中重点,信息对比

  季老师通过改变题目中的一个信息,不断地进行分析演算对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深化学生对采购问题核心内容的理解。学生的作品也在每一次的对比学习之后,慢慢进化。同时,将不会的知识或者复杂的知识转化成已学的或者简单的问题解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知识点,整合对比

  在最后的环节,季老师的练习十分巧妙。罗列出了不同类型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同学识别后,进行选择组合。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信息整合,还原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对比从开始贯穿到最后,是一节对比教学的典范。

推荐访问: 体积 教案 单位 《体积单位之间进率》教案3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1 体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