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心理史学理论视角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思想根源

心理史学理论视角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思想根源

时间:2022-10-27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柯林伍德是英国著名的新黑格尔派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他的理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曾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精神分析心理史学理论的角度入手,能够按照时间逻辑顺序来梳理他的思想,清晰地了解到他的理论形成过程,从而能减少一些理解偏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重思活动。

[关键词]思想史;柯林伍德;心理史学

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 1889—1943)是英国新黑格尔派的著名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近当代西方哲学史和史学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自从这一论断面世以来,在国内外学者中都产生了一些争议,一些批评者的声音也十分的尖锐。

一、基本内涵及其评价

从柯林伍德这个命题的字面意思来看,他是在强调任何的历史学研究都离不开历史学家的观点。并且历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它需要历史学家对人类活动背后的思想进行反思,“历史学家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1。在柯林伍德看来,熟练运用重演手法获得的历史知识能把人性中的潜在能力揭示出来,使人们能够更有经验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但错误的理论不可能不对实践产生恶劣的影响,所以“历史思想就是帮助我们战胜各种野蛮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关键,它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

作为柯林伍德一生思想总结的《历史原理》一书,在他逝世时未能完成,后被诺克斯编入于1946年出版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当时围绕“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在国外就产生了许多的研究讨论,除了一些赞同者之外,很多批评者的声音也不容忽视。首先,他们主要认为这一命题更偏重于意识形态史学。其次,过于强调理性意识,忽略掉了人的非理性方面。如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就指出“凡是精神方面的东西,首先是无意识的;而另外一种性质的心理活动---‘意识’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3。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命题的研究与评价的观点就相对统一。他们虽然认为以历史学家的主体作用入手的研究方法是对孔德实证主义史学的补充,但指出“把一切历史都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就与唯物史观冲突,甚至属于唯心史观的范围,如何兆武就认为“即使思想是历史最主要的内容,也没有理由可以引申出思想就是历史的决定因素或唯一因素的结论”,“历史事件确实体现思想,但在这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说历史仅仅是思想和思想的产物”4。

二、心理史学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根源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是公认的西方心理史学的鼻祖,由他所开创并由其后继者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是心理史学的重要理论工具。精神分析史学对个人人生经历(特别是童年)、群体经历比较重视,也十分重视研究对象的由来和在时间发展上的前后连续性,至今仍占据西方心理史学主流地位。下面我们就可以尝试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史学理论的方法,对柯林武德这一经典理论的思想根源进行探究。

(一)首先,柯林伍德深厚的哲学积淀和史学基础,是来自于他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经历。柯林伍德于1889年2月生于吉尔海德,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他“4岁开始学习拉丁文,6岁开始学习希腊文,并学习了绘画、钢琴演奏、英文读写、古代与近世史,9岁时的第一本课本就是笛卡尔《哲学原理》的缩印本”5。他曾在父亲的书架上阅读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英译本,当时他并没有读懂,但却隐隐觉得“有了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那使命的性质虽然还不明确,但只能说‘必须思考’” 。所以他在童年时期经常陷入沉默的思考状态,甚至被同伴和兄长嘲笑为无所事事,但这却是他一生辉煌思考的开端。他的童年就在思考宇宙万物规律中度过,用强大的知识基础形成了一个思维化的世界。

(二)其次,他的问答思维模式是源于在他其成长时期形成的的理性思考习惯,而问答思维模式正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根源。在牛津园内,他经历了“实在论者”与“观念论者(格林学派)”之间的争斗,也接触了大量哲学家,如托马斯·希尔·格林、罗伯特·刘易斯·奈特尔希普、托马斯·凯斯等,他的思想也受到了格林学派黑格尔主义者和实在论者的影响。

在他担任哲学教师期间,每个暑假都会去参加一些大型的考古发掘。而且每次发掘工作进行之前,他都会先向自己提出一个模糊的问题,然后再继续发问,同时再把它们一一运用到实践中去。柯林伍德在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促使他意识到,如果历史学家提不出正确的问题,任何考古发现都无法弄清其秘密。“历史学家必须主动地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设计出适当的方法来揭示他希望知道的证据的意义,只有当他了解了当初设计制造物品者的心中在想些什么问题,才有可能知道这一物品的用途及制造它的原因”7。这就涉及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也说明了他后来提出的历史学家必须进行重演的原因。

(三)“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逐渐成熟与他在战争期间的经历息息相关,战争使他的思考更为深刻,并尝试把历史学变为一门科学。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事件会在现实世界中留下一些痕迹,历史学家要想去证明事件的存在就要去设想當时的人物状态,去考虑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他1939年完成的自传中,他也提出了自己历史哲学的三条定理:“历史学家研究的过去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在现实世界中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历史学家正在研究着的那些思想在他们自己心灵里的重演”和“历史知识乃是对囊括于现今思想氛围中的过去思想重演,现今思想通过与过去思想对照而把后者限定在另一个层次上”8。战争的经历已经使他想把历史学变为能让人学会处理人类事务技巧的人文科学,就像自然科学能教会人们应对自然界各种情况一样,在一定意义上,他的确成功了,不仅实现了思想者的自由,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及历史的完整做出贡献。

三、思想根源下的内涵再认识

那么柯林伍德认为怎样才能使历史学变为能处理人类事物的人文科学呢?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早就做出了回答,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必须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历史进程不同于自然进程。在历史进程中,各个不同的阶段不是相互脱离的,思想在更新时,它原有的东西并未消失,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相互交错”9。因此,过去不是死的,而是通过历史学家的“重思”而活于现在。而此种“重思”之所以能够完成,历史学家之所以能够“重演”过去,是因为关于过去的证据存在于现在。从这里也能看出柯林伍德也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思想,对于过去物质证据也十分的重视。

而国内学者在解读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时,总是批评它把历史都归结成了思想史,忽视了物质力量。这一批评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罗冬阳就曾对柯林伍德进行辩护,他认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思想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行为,因此物质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在柯林武德那里并没有被忽视10。柯林武德在批判中继承了实证主义史学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内容就是纯粹的思想。柯林武德认识到了物质因素的作用,只是将这种作用置于思想的支配之下”11。

注释

1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9页.

2王宪明:<<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109页.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顾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4何兆武,《译序---评柯林伍德的史学理论》,柯林伍德著,何兆武,張文杰译:《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7-38页.

5R.G.柯林伍德:《柯林伍德》,陈静译,范进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2-3页.

6同上书,第6页.

7王宪明:<<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109页.

8R.G.柯林伍德:《柯林伍德》,陈静译,范进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15-116页,第131页,第134页.

9王宪明:<<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109页.

10罗冬阳:《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发展简论》,《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3期,第132页.

11张作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语境分析与内涵再探,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二期.

推荐访问: 都是 史学 根源 视角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