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物理笔记反馈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笔记反馈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20 17: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中物理笔记反馈教学是一项基于教学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它立足于学校、学生、教师、学科的实际现状,通过学生笔记反馈课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二次备课和针对性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从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操作步骤、研究方向、操作关键点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笔记反馈教学研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笔记反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14-04

一、概念界定

(一)笔记反馈教学

即根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压缩授课时间,每堂课的授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和做笔记。教师对笔记随批随改,及时反馈,形成教学信息互动。课堂上学生做笔记成为其内化吸收的主要途径,教师批改笔记成为发现问题、收集问题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批改笔记,收集问题,归类整理,集体教研,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备课,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则在做笔记中体会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索问题的研究历程,体会深度学习的快乐,近而陶冶性情,实现三维目标一体化。笔记成为师生教与学信息互动的载体,师生沟通的桥梁。

(二)概念解读

笔记反馈教学的基础是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学生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亦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模式。而笔记反馈教学则是在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拓展,注重学生做笔记,教师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并以二者的矛盾点和拓展点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笔记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教情和学情的及时反馈。

二、理论依据

笔记反馈教学的精髓——以学定教。笔记反馈的理论基础:问题教学理论、创造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一)问题教学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了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二)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认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教学应是“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归纳反思、发现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接受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故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学习情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学习的主动性、建构知识的双向性、个体学习的独特性,让我们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差异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解决学生所反馈的真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

三、操作步骤

(一)主要分两大步

第一步 :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以学习小组建设为课堂管理抓手,以课堂笔记为具体教学抓手,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均围绕“与学生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真问题”而展开,课堂以小组讨论和做课堂笔记为主。

第二步:课堂教学、笔记批改、教学反馈、集体教研、二次备课五步一体,循环递进。我们提倡学生在笔记中写自己的听课感受、学习心得和对疑难问题的困惑,对于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个性化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经典的有价值的问题要总结,甚至要在学科教研时集体研讨,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流程图

四、研究方向

(一)发掘笔记功能

笔记反馈既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又是教师收集问题的有效方法。笔记是师生联系的有效载体,批改笔记是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以笔记为核心展开教学研究,发掘笔记的三大功能。

1.强化笔记的梳理功能:知识在接受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优秀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为强化笔记的梳理功能,我们首先从规范学生笔记行为入手,强化笔记格式并明确具体要求;其次是对做笔记具体内容的引导和评价;最后是做笔记方法培训和定期督导。共同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问题反馈、分类汇总做好铺垫工作。对于初次接触该教学模式的师生这是关键性的一步。

2.细化笔记的反馈功能。教师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和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结果往往是有错位的,对错位部分进行“修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什么地方需要矫正性修复?什么地方需要进行进一步巩固?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呢?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笔记反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要求课堂笔记反馈必须及时。教师要区分哪些是知识的碎片区,哪些是无序区,哪些是断档区,哪些是错误区,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二次备课,增加课堂的实效性。

3.深化笔记的诊断功能。笔记的诊断功能,可类比于医院的核磁共振技术,它可对不容易观测的人体内部组织进行不同层面定位,透视性分层拍摄,并把不同层面的照片进行系列对比,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病变部位及其立体结构,从而实现精准治疗。人的思维活动同样是抽象、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进行转化,让同学们把所思考的内容写出来,通过笔记来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拿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笔记进行比较,寻找思维断档面,发掘问题,聚焦问题,借助实物投影集体呈现,然后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

(二)突破研究瓶颈

笔记实行“活页分类归档”模式,突破从纵向研究向横向研究跨越的瓶颈,是拓展笔记教学诊断功能决定性的一步。传统笔记研究以时间为轴向按学生个体进行,适合個案纵向研究;而分类笔记则以具体知识点为抓手,更适合群体横向比较研究,可凸显思维的断档面,易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便于归纳分类、借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对学生课堂笔记按知识点依次进行编号,分类归档。以高三为例因其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不同,可分成A、B、C三个等级:A等级重在学科规范,知识点细化;B等级重在知识点应用,问题性思维培养;C等级重在建模能力和高考实战技能的培养。一学期下来A类进行40多次,B类35次,C类35次,涵盖物理考纲规定的48个二级要求和119个知识点。备课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推广迁移应用

笔记反馈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法,还是一种工作方法。为了推广该教学模式,拓宽应用领域,让更多教师看到“笔记反馈教学”的魅力和实效,我率先使用笔记反馈教学法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并成功指导《探寻江家大院科学实践活动》和《探寻刘家寨西门缺失之谜》两项研究性学习。前者深受师生喜爱,从启动之日起就倍受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令人欣慰的是它不负众望,荣获河北省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三等奖。此外2017年《探寻刘家寨西门缺失之谜》也荣获河北省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DV类)一等奖。

五、操作关键点

(一)笔记反馈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教学三年一盘棋,循序渐进,逐级攀升。因此课堂笔记三个年级三个侧重点:高一重在规范和养成,即成习惯;高二是自主学习和提升,即长本领;高三要学会分类和自我诊断,即会应用。

(二)该教学模式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模式固化期,课型分化期,环节重组期,推广应用期。其中“课型分化期”和“环节重组期”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键性的突破阶段,课型分化标志着由静变动,环节重组则是动静相合。只有通过此关,模式才能真正解禁,才有可能迈入跨界推广应用的门槛。

(三)逐步完善规章制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要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量表和规章制度,并且根据实际问题需要进行阶段调整,如知识细目表、课堂评价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学情反馈表、三动评价法、集体教研制度、评课记录卡等。评价量表的应用和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用制度去引导、约束、规范教学行为。

(四)总体教学程序。总体教学程序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填写知识细目表——逐周集体教研——一备(思路、提纲、知识)——二备(方法、措施、预设)——课堂笔记——批改与反馈——针对性讲解——月考周练——分类指导。

(五)知识细目表、反馈细目表、落实细目表三者是一个整体,必须是整体联动、首尾呼应,知识细目表是教学的行动指南,反馈细目表是二次备课和月考周练的直接依据,落实细目表是衡量是否过关的标杆。

(六)学情反馈细目表。其纵向功能是排查知识点是否过关,为收集课堂生成性问题提供依据;横向作用是量化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研究变化规律,为分类开展学法指导和学生座谈提供直接依据。

(七)注重开展学法指导。学法教法应该成为学校集体教研的主流话题,此不仅针对学生,更针对老师。研究学法教法,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梳理教学问题,归纳分类教学现象,从而对症下药。

(八)教学模式改革必须突破评价问题。课堂如何评价?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评价?三项评价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方有事半功倍之效。通过评价引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用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结束语:课堂教学改革有模式是必须的,但绝不可固化、僵化。它始于思想,行于方法。课堂教学改革牵动的是一条教学活动链条,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一次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是学校考核制度的变革。

推荐访问: 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 反馈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