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心得体会 >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合集)【精选推荐】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合集)【精选推荐】

时间:2023-09-28 0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合集)【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合集)【精选推荐】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个人的思维和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读完《道德经》后,我领悟到了许多真理和智慧,这些理念始终激励着我在成长和实践中,不断探寻自我,追求成长。

第二段:对“道”的理解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文中多次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而需要人们通过内省去感性认识。通过不断地追求道,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达到与自然界相融合的境界。

第三段:对“德”的理解

“德”是《道德经》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石,德道是崇高的价值取向。《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了谦虚、节制、心静、守正等道德修为。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德道之心,共同建立和谐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对“治”的理解

《道德经》中的“治”指的是国家的治理和领导者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君主认为自己身为天子,兼具了道、德和治的本领,以此来统治天下。但《道德经》明确提出了“执大象,天下往”的思想,表示领导者应该尊重规律,顺应天意,而非利用权力压迫百姓。理性的治理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五段: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德经》中,通过“道”、“德”和“治”等要素,展示了如何让个人和自然相互融合,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深入探究了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条件,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了人性侧面,使我们认识到“道”、“德”和“治”的共性。

结语:

通过阅读和思考以上章节,我在《道德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些相关的思想和生命经验对于我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生活中,理解《道德经》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为我们的成长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社会和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虽然被写成了一本书,但它更像是一本修身养性的指南。我读了道德经后,受益匪浅,深感它对于我们当代人的道德修养的指引和教诲是如此重要。

第二段:道德经对个人修养的帮助与启示

道德经强调了个人的修养,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种修养的核心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真正的修养是通过自我克制,舍弃个人私欲,追求心灵上的自由。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摆脱对外物的欲望,并能自觉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才能以内省来启迪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心灵的修养,道德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醒,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反省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段:道德经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领导者的治国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道德经强调了“清静无为”之道,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而非以强权统治。这给我们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只有在尊重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道理,提醒领导者智慧的运用,不要过分干预社会和经济,而是让万象自然,顺应大势,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这个理念将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由于过分干预而产生的问题。

第四段:道德经对人生哲学的影响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哲学书籍,对于人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提供了独到的见解。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至柔莫不利”和“虚怀若谷”的观念。这些观念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谦逊,学会对他人宽容和包容,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而是要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同时,道德经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这些人生哲学的观点对于我们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段:总结,强调道德经在当代的重要性

道德经作为一部古代的经典著作,依然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所弘扬的思想与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修养和人生的哲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来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成长,追求自我完善,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读道德经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于自我修养、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内心开始,秉持道德经所弘扬的价值观,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随着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的不断涌现,道德问题在学术界也逐渐被关注起来。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始终关注道德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和写作中。在读完《论文道德经》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道德经验。以下是我对《论文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明确目标、不作弊(200字)

在学术研究中,明确研究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论文道德经》中提到,我们应该确保研究问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夸大结论和对数据的任意处理。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设计时要明确问题背景和目标,并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同时,我们还需要杜绝抄袭和剽窃,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对使用他人的文献进行引用和批注,以确保自己的研究具有独立性和道德性。

第三段:正直诚信(200字)

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也是《论文道德经》不断强调的重点。我们应该坚守科学道德,诚实地报道研究结果,不隐瞒不利数据或结果,不片面强调研究成果的积极面。此外,我们还要诚信地与合作者和同行交流和合作,尊重他人的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只有通过正直诚信的行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并在学术界中取得成功。

第四段:保护被试与保密(200字)

在人类实验研究中,保护被试的权益和隐私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论文道德经》提醒我们要确保研究被试的知情同意,并保证他们的个人信息得到妥善处理和保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被试的自主权和隐私权,确保他们不会受到研究过程的任何伤害或不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

第五段:公开透明,反思自省(200字)

公开透明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论文道德经》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与学术界分享自己的发现,让他人能够复制和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同时,我们还应经常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做法,以确保其能够经受住学术界的批判和验证。只有通过公开透明和反思自省,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

结尾段:总结(200字)

《论文道德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关注道德问题,并将其贯彻到我们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只有以正直诚信、保护被试和信息安全、公开透明和反思自省为准则,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学术研究者,为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通过阅读和领会《论文道德经》,我对学术研究的道德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术研究中遵循道德准则的决心。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多样,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探讨了个人内心世界的真谛。通过研读道德经,我从中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以下将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段:平和与审慎

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追求内心平和以及审慎行事的观点。它告诫人们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困境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才能充满智慧地应对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审慎行事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蒙蔽,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通过这些教导,我学会了保持平和和审慎的态度,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第三段:自然与无为

道德经主张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无为而治。它认为人们过于追逐功利和权势,反而容易违背自然的规律。当我们顺应自然,不强求自己去改变外界的事物时,我们的心灵将更加宁静和安定。相反,当我们一味地追求成功和名利时,心灵便会受到烦恼的困扰。对我个人而言,学会顺应自然和追求无为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在繁忙的生活中,我试图从中汲取养分,寻找内心的平衡,以使心境更加平和,内心更加宁静。

第四段:无私与慈悲

道德经提倡无私和慈悲的思想。它教导人们要忘却自我,以他人的利益为前提行事。这种思想反映了老子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独特见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私而引起无谓的争斗和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摒弃自私的心态,体谅他人的立场和利益,我们不仅能过上更加和谐的生活,也能享受到无私带来的快乐。此外,道德经还提倡慈悲心。慈悲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困境和挣扎,并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无私和慈悲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这两种品质对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五段:虚与实

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虚与实的论述。道德经认为,人应该拥有一颗虚心,并放下自己的欲望。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知识的有限性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与此同时,道德经还专门提及了“虚”的概念。它告诫人们不要陷入虚幻的世界,才能真正面对现实。通过这种虚实的相互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现实,面对挑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虚与实的观念启迪了我。我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勇敢地去迎接真实的自我,投身到实干中。

结尾段:总结

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刻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它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寂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强调无私和慈悲的价值,以及虚与实的思考方式。这些思想观念对于指导我们的人生、提高我们的心灵境界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道德经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提升我们的人格和智慧。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尊重知识产权和作品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我们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作品的原创性。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时,正确引用他们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他人努力的尊重,也避免了知识抄袭的问题。此外,对于他人的作品,我们应遵守版权法的相关规定,不得盗用他人作品,有必要时,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授权使用。

然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在遵守这一原则方面遇到困难。对于某些研究者来说,时间紧迫或自身能力限制可能会导致他们诱惑去抄袭他人的工作。但我们应该明白,抄袭不仅毁坏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剥夺了原始作者应得的认可。因此,我们要建立起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努力追求自己的独立思考,发表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段: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在科学研究中,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是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收集研究数据时,我们应确保个人信息的机密性,并妥善保管相关数据。在分析和呈现数据时,需要尽可能保护个体的身份。避免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以防止无意或恶意的伤害。

同时,当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信息时,我们应尽可能尊重他们的知情同意。在实施研究之前,我们应明确告知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取得他们的同意。这可以确保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权益得到保护,避免任何不必要的伤害。

第三段:诚实和透明的科研实践

诚实和透明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之一。在进行实验和观测时,我们应当保持诚实,不对实验结果进行篡改或伪造。同时,我们也应该向其他研究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们能够重现我们的研究结果。

此外,我们也应遵守相应的实验室和研究伦理规范,确保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这包括保持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及对任何可能存在的研究偏差进行准确的描述。

第四段:尊重合作伙伴和同僚

在科学研究中,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尊重合作伙伴和同僚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合作撰写论文或发表研究成果时,我们应该在论文中明确署名和致谢,确保他人的贡献得到尊重和认可。

此外,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还应保持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和诚信。诚实和透明不仅适用于个人研究者,也适用于合作团队。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合作伙伴,不做任何可能伤害他们声誉或信誉的事情。

结论:

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来说,要始终遵循论文道德经中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学术道德,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也维护了学术界的声誉。主动遵守相关规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研究对象的隐私,坚持诚实和透明的科研实践,以及尊重合作者的贡献,都将使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术研究者,推动学术界的发展。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八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妄谈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道”字,被认为是万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水”的特征是最能用来比喻“道”的东西,所以为人处事最高的能耐应该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领着我们找到处世的好方法。所谓“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总是往下流,从来不违背这样的原则,并能擅长选择到好的去处来坚持这样的原则。做人也是应当像水一样坚持原则不动摇,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来坚持原则,而是擅长巧妙的选择方法来达到坚持原则的目的,懂得刚柔并用,巧妙的达到目的。

“心善渊”是指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的表面可以风平浪静,里面却可以深不可测。人的心境也应当像水的这一特性一样,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绪和错误想法唐突的传递给别人。正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点,被别人疏远,不利于团结他人,所以人们应该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稳重处事。

“与善仁”讲究的是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为人当如同水润泽万物,懂得爱护他人,恩泽他人,于人谦和相处。这样的人才有亲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为人当随和温润如水,在圆的地方能旋转,在方形的地方能转折,这样才能容易与人相处,容易被别人接纳。棱角分明,不懂变通只会和周围格格不入,不会得到别人的欢喜亲信,也就会增加自己处理办事的难度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涤各种污秽的东西。做人不能仅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还要可以为他人去处污秽,作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坏的准则。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纳污秽,再消除污秽,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围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与污秽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围清高了,但是不能改变周围的状况。为人领导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能显出形状,水不会特意要求什么样的形象。水不去选择只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为人也应该是适应能力很强才对,不能总是要求外部事物来符合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强,能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处适用,受人欢迎。

“动善时”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该干涸的时候干涸,该洪水发泄的时候就洪水,懂得审时度势。做人处事何处不需要能够把握时机,善于等待合适时候呢。同样的事情不同时候做,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善用形势着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规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与万物不相争,才不会引来责怪和他人的敌对。与其说不争,不如说”以不争为争”,表面上不与人争,但是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发展,同时不会忤逆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应当积极去获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远见,明大势,懂人文素养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贡献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为他人谋大福利。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九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仅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

这几日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有形,则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无,观于妙。有,观于端。”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奥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

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4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鲁迅云:“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基础做起。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生活、学习。对其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

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__,__,__,__,推进改革。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目前我们的班级学生自治,学生对子互学。教师的前置研究、学生展示、学生上课、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出书。无不是遵循教学教育的道。按这个德办事,事实我们走对了。这几年我们汇贤人就做了一件事:课改、课改、还是课改。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名夺利、待人诚信、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我们处事都有借鉴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至死不相往来,我们要抛弃。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处处看似无为,其实有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为。“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事情在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刻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我们就好化被动为主动,把问题解决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时间关系,我到此为止,谢谢,如有不足之处,请原谅!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它始终被视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从传世的版本来看,这本书共有六十四篇,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近期,我花了一段时间研读这部经典,深受其影响。在研读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连贯结构为大家详细阐述我的心得。

第一段: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主张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事物和他人,而是应该敬畏自然,顺应事物的本然发展规律。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我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现代社会追逐权力和主动控制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劳心劳力,挣扎于各种困难和焦虑之中,而忽略了让自然事物按照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可能。只有放下控制的欲望,融入自然的大环境,我们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可能和更轻松的相处方式。

第二段:道德经中的“返璞归真”

道德经中还有一种思想是“返璞归真”,指的是回归到人类最本真的状态,遵循内在的直觉和智慧去行动。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当我们迷失在物质的繁杂和纷扰之中时,应该放下外在的追求,听从内心的声音。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和价值观左右,往往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在的需要和声音。通过返璞归真,我们能够找回自我,发现自己内在真实的欲望和激情,并以此为指引去生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更加丰富有趣,并拥有更真实的幸福感。

第三段:道德经中的“谦逊与柔和”

在道德经中,还有关于谦逊与柔和的思想。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存在,不要傲慢和自以为是。通过谦逊与柔和,我们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为争夺资源,追求个人利益而互相压制。这样的行为造成了很多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以谦逊和柔和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那么我们将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四段:道德经中的“无知篇”

道德经中的无知篇告诉我们要放下自我,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权力,应该保持谦逊和冷静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种无知并不是指无知无识,而是指无束缚于已有知识的思维方式。通过无知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和进步。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人们往往只追求表面的信息和知识,缺乏思考和掌握本质的能力。只有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不妄自菲薄,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的人。

第五段: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中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道德经都能带给我们启示和指引。无论是在组织团队中,还是在个人与他人相处中,道德经中的思想都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智地去决策和行动。同时,这些思想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和困境,提升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道德经这部古代经典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研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一些有关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重要思想。通过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谦逊与柔和以及无知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幸福感。这些思想不仅有着理论上的价值,更有着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研读和理解道德经,从中汲取智慧,引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的源泉。在《道德经》中,第三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讲述了“反正是我所不知道”的哲理。这个哲理教我们说实话,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因为人们总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个人的背景和情况。这个哲理让我深思: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谦虚和谨慎,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段: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充满自信,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谦虚,并相信“反正是我所不知道”的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观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不让冲突和误解产生。这样,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方法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追求真理的方法。道德经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此外,道德经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找到真理,就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第四段:谦虚的重要性

谦虚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谦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他人的意见,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会陷入自负和盲目自信的困境中。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我们就会保持开放的思维,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我们的智慧和见识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谦虚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第五段:应用《道德经》的教导于生活中

作为一部古代的智慧之书,《道德经》中的哲理并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人,它们同样适用于现代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保持谦虚的态度,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追求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道德经》中的哲理,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之,道德经第三章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谦虚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谦虚和尊重,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追求真理,并取得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须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瑰宝。读完《道德经》,我深感其内涵博大精深,对人生、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在此我要分享我对《道德经》章节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道可道非常道(200字)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便道出了“道”的本质,指出“道”是一种超越言语、极度难以表达的存在。这让我明白,我们常常陷入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而忽略了简单纯粹的本质。道不可言传,只能通过心灵感悟和领悟。只有在深入自我反思和内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含义,领悟到它对我们人生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无为而无不为(200字)

《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不在于“做”而在于“不做”。这似乎有些矛盾,然而反思之后,我明白它传递的是一种心态和态度。无为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要我们摆脱功利的束缚,做到内外一致,放下功利心、虚荣心、攀比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为中发现实现最大价值的可能。

第四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00字)

《道德经》中有一章以水为比喻,让我领悟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具备弱势和柔软,却能利万物而不争。这让我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强求、争斗,而是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柔克刚,以和为贵。这样才能达到相互融合、合作共赢的目标。

第五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道德经》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立身处世之道。作为个体而言,我们首先要修身,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品德,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然后我们才能顾及家庭,了解家人的需求,维护家庭的和谐。进一步,我们也需要参与社会事务,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

结尾(200字)

《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读后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理解“道可道非常道”,领悟“无为而无不为”,感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立身处世。这些道理对我的人生、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都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我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成为一个道德修养高尚、充满智慧与和善的人。

推荐访问: 道德经 心得体会 合集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合集)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