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心得体会 >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汇总12篇)(完整)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汇总12篇)(完整)

时间:2023-10-22 17: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汇总12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汇总12篇)(完整)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课是一门探讨道德与伦理的课程,通过研究古代经典《道德经》,帮助学生探寻生活的真谛和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我选择参加这门课程的动机源于对发展自身道德素养的渴望,以及对古代智慧思想的好奇。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研读和理解

在课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分组讨论和写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通过研读这本伟大的经典,我逐渐理解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化的生活方式。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使我意识到道德是难以准确定义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我们只能从自身内心体悟和感悟。

第三段:道德经课对个人的影响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课程的学习使我更加注重品行修养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思考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我学会了更加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此外,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也让我认识到要真正坚强,我们需要放下功利心和私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对我追求个人成长及修身养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道德经课对社会的影响

道德经课开启了我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研读和讨论中,我逐渐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道德经中的价值观念,包括尊重、宽容、公正和谦逊。道德经课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也给予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仅要仰仗行动,更需要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第五段:对道德经课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门课程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将所学到的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践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树立榜样,以此对身边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将来有更多的人选择道德经课程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共同构建和谐、有道德的社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二

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章是关于“不尚财”的篇章,表达了老子对人际关系与财富观的独特见解。通过深入研读与思考,我对于《道德经》第三章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养生之道,唯尊道自然。”这是我从《道德经》第三章中提炼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忙而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工作和追求物质财富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摒弃背离道德的欲望,回归本真的自然。只有在平静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拥抱自己真正的幸福。

其次,“着长衣,带利器,厌饮食,财货有馀,率尔成仁。”这是《道德经》第三章中的一句警示之言。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追求财富和权力的积累。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富有和权势的人,而是缺少真正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正如《道德经》所说,我们应该避免沉迷于物质的追求,而要关注道义和良知,将自己的财富与才能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者,“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善良、正直的人相伴,而不是与世俗虚伪的人交往。因为我们周围的人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贤者为伍,我们会接纳他们的有益的观点,提升我们自己;与失聪者为伍,我们会受到他们的消极情绪感染,走入误区。故而,我们要清除身边的不良环境,走向正直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问题,互相激励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与智慧。

最后,“善之与恶也相倫。”这是《道德经》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善恶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因此,我们不宜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评判一件事情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衡量,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寻找真正的道义与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离物质执着,追求真善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的深入学习与思考,我祛除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开始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我放下了对物质财富的执念,关注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我选择与良善的人为伍,不再沉迷于世俗的虚荣;我学会了客观思考,拥抱不同的观点与解释。这些体会都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让我更加平和、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引导我更好地生活。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四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五

《道德经第章》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篇短篇章节,它是《道德经》的开篇章节,被誉为“道德经之首”。该章节以短而精炼的语言道出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道德经第章》讲述了道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人类行为中秉持道德原则,以达到和谐、平和与安宁。

第二段:从“道”的角度解读“道德经第章”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之概念,也是《道德经第章》的关键词。《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表达了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原则,可以用理解但无法准确诠释。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即只有放下对于权势、物质和名誉的追求,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同时,“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治,是以柔顺养生命,兼采刚柔之道。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体生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

第三段:“道德经第章”在人生指导中的应用

《道德经第章》强调消除个体的私心和利益追求,提倡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包裹着私心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利益常常成为我们行事的主导因素。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秉持《道德经第章》所传达的道德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处事应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用柔弱的心应对世间的繁华喧嚣,方可体现出人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第四段:“道德经第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道德经第章》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实践力,不仅对个体生活有意义,也对社会与世界和谐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人际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都与我们在行为中缺乏道德的谦逊与柔顺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中更好地遵从道德规范,用柔顺的态度待人接物,相信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第五段:总结文章并展望未来的价值

总结来说,《道德经第章》是一篇充满智慧的短篇章节。它告诉我们要以柔顺、谦逊和“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道德观念既适用于个人世界的和谐,也适用于社会内外部的和合。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融汇贯通这些道德原则,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许正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和人心的失范,人际关系才会紧张,社会风气才会败坏。因此,我们需要时刻铭记老子的教诲,守住内心的道德原则,做一个有智慧、善良和谦逊的人。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六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七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出了深刻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章的研读和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内涵。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探讨《道德经》第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体会到了“道”的概念。道是表达整个宇宙、自然规律的力量,是超越一切的存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写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表明了我们无法准确地用言语去描述和解释“道”的本质,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范围。然而,虽然“道”难以言传,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去感知它的存在,去感悟它的意义。正如文中所述,“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无法完全明晰地定义出道的特征,但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去发现它的运行规律,去投身其中。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指出了将自己束缚于名利欲望和功利心理只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只有超越这些外界的诱惑和执着,回归内心的善良,我们才能够真正自由地行动。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本着积极向上和利他的心态,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扰,能够从容自若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三,我们要学会“无欲”,放下私欲的执着。《道德经》中说:“慧人不用功,达人不处名。”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名利和功成名就只会带来痛苦和困扰。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享受自由和快乐,但如果欲望过于强烈,我们将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因此,放下欲望,回归本真,是心灵的解脱和发展的开始。

此外,《道德经》第一章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它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和大自然,以和谐与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最后,《道德经》还为我们提供了深思熟虑的方式:“知常,才始有。”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心灵的反省,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住人生的真谛。只有持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断修正自己的过错和偏见,才能够成长进步,从而更好地与世界相互交融。

总而言之,《道德经》第一章给了我们很多关于思考人生、道德行为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要追求超然的心境,超越人的理解力,去感知“道”的存在和运行规律;它告诉我们要追求无为而无不为、不追求功名利禄,去投身于积极向上和利他的行动之中;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无欲,将心灵从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和大自然,保持和谐与包容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要持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不断成长进步。《道德经》第一章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它让我们对人生和道德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帮助我们建立积极向上和健康发展的心态与行为方式。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八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仅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九

这几日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有形,则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无,观于妙。有,观于端。”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奥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

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4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十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妄谈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道”字,被认为是万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水”的特征是最能用来比喻“道”的东西,所以为人处事最高的能耐应该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领着我们找到处世的好方法。所谓“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总是往下流,从来不违背这样的原则,并能擅长选择到好的去处来坚持这样的原则。做人也是应当像水一样坚持原则不动摇,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来坚持原则,而是擅长巧妙的选择方法来达到坚持原则的目的,懂得刚柔并用,巧妙的达到目的。

“心善渊”是指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的表面可以风平浪静,里面却可以深不可测。人的心境也应当像水的这一特性一样,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绪和错误想法唐突的传递给别人。正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点,被别人疏远,不利于团结他人,所以人们应该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稳重处事。

“与善仁”讲究的是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为人当如同水润泽万物,懂得爱护他人,恩泽他人,于人谦和相处。这样的人才有亲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为人当随和温润如水,在圆的地方能旋转,在方形的地方能转折,这样才能容易与人相处,容易被别人接纳。棱角分明,不懂变通只会和周围格格不入,不会得到别人的欢喜亲信,也就会增加自己处理办事的难度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涤各种污秽的东西。做人不能仅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还要可以为他人去处污秽,作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坏的准则。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纳污秽,再消除污秽,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围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与污秽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围清高了,但是不能改变周围的状况。为人领导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能显出形状,水不会特意要求什么样的形象。水不去选择只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为人也应该是适应能力很强才对,不能总是要求外部事物来符合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强,能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处适用,受人欢迎。

“动善时”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该干涸的时候干涸,该洪水发泄的时候就洪水,懂得审时度势。做人处事何处不需要能够把握时机,善于等待合适时候呢。同样的事情不同时候做,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善用形势着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规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与万物不相争,才不会引来责怪和他人的敌对。与其说不争,不如说”以不争为争”,表面上不与人争,但是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发展,同时不会忤逆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应当积极去获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远见,明大势,懂人文素养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贡献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为他人谋大福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 (200字)

论文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的重要著作,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论文道德经着重强调了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对待他人贡献的态度等问题。本文将结合个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探讨论文道德经对于学术道德的引领和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个人对论文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术诚信 (300字)

学术诚信是论文道德经所强调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在学术领域,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应该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和可靠的原则。在撰写论文时,个人应该严肃对待科研数据,按照规定的科研流程和学术标准进行实验,并保证数据的准确和真实。同时,应该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只有做到学术诚信,才能在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声誉。

第三段:尊重知识产权 (300字)

尊重知识产权是论文道德经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之一。如今,在学术界抄袭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是非常必要的。个人在撰写论文时,应该严格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正确引用文献,不得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时,也要给予充分的承认和感谢,维护学术界的公平和公正。

第四段:对待他人贡献的态度 (300字)

对待他人贡献的态度是论文道德经所强调的另一重要信条。在学术研究中,个人要懂得感恩之情,理应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和承认。无论是正式的合作研究项目,还是他人对个人研究的指导和帮助,都应该保持感恩之心,遵循论文道德经的原则。此外,个人在撰写论文时,也要注重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只有以感恩之心对待他人的贡献,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并为学术界的繁荣做出贡献。

第五段:结尾 (200字)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深刻领悟到论文道德经对于学术道德的引领和培养的重要性。个人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始终坚守学术诚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感恩他人的贡献,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只有遵循论文道德经的要求,才能够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为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言辞,引导人们在思考人生意义和发展道德品质方面获得启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读《道德经》,希望从中寻找人生指引。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经典对于启迪我们的生活和塑造我们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段:关于凡夫与圣人(25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凡夫与圣人的人生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我深感到,凡夫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普通人,追求权力和利益,追逐物质享受;而圣人则是追求身心合一、追随大道的人。凡夫之路往往因为贪婪、争斗和自私而充满痛苦和困惑。而圣人之路则是在平和宽厚中求得真善美,追求无为而治,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大道相融合。学习《道德经》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走上圣人之路,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真正满足。

第三段:追求无为而治(300字)

《道德经》中频繁提及的概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这一概念强调了在追求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舍弃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冲动,通过平和宽厚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内外兼修的哲学观念,使我们能够放下执着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适时的选择、宽容的态度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困难和冲突,并使自己更加独立和满足。

第四段:强调道德观念(30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养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同时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学习《道德经》不仅使我对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深化了我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五段:个人悟性与道德智慧的结合(200字)

通过学习《道德经》的章节,我深感到其中的道德智慧与个人悟性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思考和书堆积,而是需要我们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只有将《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地领会其中的深意。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在处理事物时更加理性和公正。在生活中,我不仅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还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100字):

学习《道德经》不仅给予我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视角。通过体悟《道德经》中的智慧,我深感到修身养性、平和宽容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不仅指引了我的个人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钻研《道德经》,并将其智慧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 道德经 心得体会 汇总 最新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汇总12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