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时间:2022-06-08 1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3篇

第一篇: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篇一:夏至和夏九九歌】

夏至和夏九九歌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

夏至之时,有些地方流行“夏九九”歌。“夏九九歌”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凉快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传在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中的后句,都是用人们对冷暖的感受、表现和行动等,生动形象地反映夏季气候变化的情况。虽然“夏九九歌”不及“冬九九歌”叫得响,但它却比“冬九九歌”适用范围更广。除了青藏高原、大西北以及祖国边陲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一些地区不适用以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这是因为我国南北温差冬季大,夏季小的因素。

虽然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但热不过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三伏天。每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入伏了,具体何时入伏民间有个算法,叫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这一天开始在历书中往下找,当找到第三个带有“庚”字的那一天便开始入伏(即“一伏”或“头伏”的第一天)。

(中国气象视频网)

【篇二:秋包伏】

“秋包伏”与“伏包秋”

谚云:“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今年(2008)立秋是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后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初八“庚辰日”(8月8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
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八“庚寅日”(8月18日),此日出伏--也就是数伏结束。在每年数伏的这三四十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但今年立秋次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从立秋到8月18日(农历七月十八日)出伏,总共只有12天,虽说是“秋包伏”,但由于“包”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今年秋天虽然可能会偏热一些,但不至于过分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亦不会太长。

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情况并不多见。查一下历书,从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里,仅有4次“伏包秋”:1991年8月8日,即农历辛未(羊)年六月二十八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
1993年8月7日,即农历癸酉(鸡)年六月二十日(庚申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
2012年8月7日,即农历壬辰(龙)年六月二十日(庚子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
2014年8月7日,即农历甲午(马)年七月十二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较为少见,所以往往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来判断秋后天气的凉热。

【篇三:第七级】

赛跑

[释义]比赛跑步速度的运动,有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和超长距离赛跑。另外还有跨栏、接力、障碍和越野赛跑等。

路遇

被动地位

自便

[释义]随自己的方便;
按自己的意思行动:听其~|您~吧,别陪着了。

生父

[释义]生身父亲。

待定

风吹雨淋

录取通知书

风驰电掣

[释义]驰:奔跑;
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

待定系数法

待会儿

生存权

录像片

[释义]用放录像的方式映出的影片、电视片(一般单独发行,不在电视台播映)。

陆陆续续

自惭形秽

[释义]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示例]她~般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三长两短

[释义]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示例]要是万一李嫂子有~,真是可惜!(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待业

[释义](非农业户口的人)等待就业:~青年|~人员|在家~。

排气管

铝土矿

生词

[释义]不认识的或不懂得的词。

用法

[释义]使用的方法:虚词~|商品~可看说明书。

三伏

[释义]①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②特指末伏。

自产

封条

[释义]封闭门户或器物时粘贴的纸条,上面注明封闭日期并盖有印章。

勃发

[释义]〈书〉①焕发;
旺盛:英姿~|生机~。②突然发生:战争~|~事件。

[同义]旺盛 兴盛

[反义]萎靡

遮拦

[释义]遮挡;
阻挡:防风林可以~大风。

自出心裁

[释义]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同乐

三国志

履行职责

封建剥削

氯化物

自动对焦

博士生

通信法

三江并流

博古通今

[释义]通:通晓;
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丰台

召见

[释义]①上级叫下级来见面。②外交部通知外国驻本国使节前来谈有关事宜。

[同义]接见

[反义]拜见

绿肥红瘦

[释义]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丰茂

[释义]茂盛;
茂密:树木丛生,百草~|大树长出了~的枝叶。

通透

粪肥

[发音]fan f?i

[释义]用做肥料的人或家畜、鸟类等的粪便。

遵守纪律

通体

[释义]①整个物体:水晶~透明。②全身;
浑身:~湿透。

优等生

肇事者

通融

[释义]①变通办法(如放宽条件、延长期限),给人方便:这事可以~。②指短期借钱:我想跟你~二百块钱。

奋勇当先

[释义]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示例]抗洪救灾,解放军战士个个~。

奋起直追

[释义]振作起来,紧紧赶上去。

[示例]西方各国强盛,处心积虑要宰割我们,我们再不~,必定亡国。(老舍《秦氏三兄弟》

第一章)

兆瓦

三门峡

奋飞

[释义](鸟)振翅飞翔。

奋发图强

[释义]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示例]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丝竹管弦

[释义]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示例]~韵悠扬,歌喉宛转何清越。(李木庵《秧歌舞吟》诗)

奋发进取

绿头鸭

罩子

[释义]遮盖在物体外面的东西。

三三两两

[释义]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优生

[释义]生育素质优良的孩子:提倡少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绿盈盈

孪生子

卵膜

乱哄哄

第二篇: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中国的第三个三十年

郑永年

2014年11月25日

郑永年专栏

近来,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一个不小的风波。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无论是利益诉求还是意识形态的信仰),一些人又开始讲起毛泽东时代曾经盛行的“阶级斗争”来了。这自然引发了自由派的不安,海外也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为什么那么大的中国,少数人发表了几篇有关“阶级斗争”的文章,就有那么多人紧张起来?人们的紧张,并非毫无道理。中共十八大以来,尽管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通过了宏大的改革计划,并且改革的大方向也是向着市场化、法治化等诸多1980年代以来人们所向往的改革目标,但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方向并不明确。相反,官方的各种话语里面,经常包含有过去时代的话语遗产。经过毛泽东时代或者了解毛泽东时代的人,很自然就担忧“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回潮。

再者,中国自由派和左派之间的斗争,并非仅是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和“阶级斗争”也差不了多少,因为两派所代表的是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中国的社会过于分化,这已经为阶级斗争造就了社会基础。

这也就是人们所担忧的地方。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纠纷已经是客观存在了。一旦执政党像毛泽东时代那样接受了“阶级斗争”的概念,变成实际的政策,中国的发展方向便变得非常清楚了。一旦“阶级斗争”回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要出现领导层所强调的“颠覆性错误”。因为社会基础的存在,犯这种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是存在着的。

如何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共建国以来的历史,因为经验会告诉人们,今天的中国不需要阶级斗争,而是需要能够调和阶级利益、实现社会正义的法治和制度建设。

中国今天讲建国一百周年,即到2049年。到2049年,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毛泽东的30年,邓小平的35年,和从今天开始的35年。前面的65年已经成为历史,到2049年中国会变成怎么样,就取决于今后的35年。今后的35年怎么走?还得看前面的65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毛泽东的30年,在前半段从事建设,通过国家的力量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政权,但是后来进行“继续革命”,转向了政治运动,反而破坏现存制度。尽管毛泽东也在寻求一种新的制度形式,例如他试图把社会运动制度化,七八年来一次,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政治运动的目标是针对现存制度的,尤其是官僚体制。不过,毛泽东时代也是有贡献的,这不仅在于人们所说的“消极的贡献”,即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认识到社会运动的破坏性,因此转向了从事经济建设,更在于其“积极的贡献”——毛泽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这并不是他所预想得到的(见本栏《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崛起》)。

邓小平的35年,主题是从事经济建设。但说邓小平没有想进行政治制度建设,也不对。1980年代他曾经提出过非常大胆的政治制度建设计划,例如党政分开、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等政治改革举措。不过,在中国1989年事件和苏东共产主义解体之后,政治改革的努力就自然停止了,邓小平转向更为紧迫的任务——拯救中国共产党。他的判断是,苏东共产主义政权之所以被推翻,主要是因为那里的政权没有能力从事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

这个判断并没有错。邓小平在经济建设上的功劳巨大。今天的中国俨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历史上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所有重要的经济组织。同时中国各种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下一一到位,包括财政、金融、企业制度等。尽管所有这些仍然需要改革和改进,但大的制度都已经到位了。

邓小平的改革计划和思路管了中国改革和发展35年。现在要规划的是未来的35年。十八大是一个起点。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

赢得未来的唯一选择

第一是集权式改革。集权式改革扭转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过度分权所造成的“无改革”和“不改革”现象。中国的改革先易后难,在进入“啃骨头”的阶段,需要通过集权,来克服已经变得非常强大的既得利益对改革所造成的阻力。

第二是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大面积的腐败是执政党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关乎执政党的生存问题。尽管腐败并不是新鲜事,但近年来的腐败已经发展到了质变的程度,即党内利益的寡头化,一些经济寡头开始转型成为政治寡头,给执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同时,如果腐败不能得到整治,政权的合法性成为一大问题。如果没有社会信任,执政党同样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第三是以法治为目标的制度建设。无论是集权还是反腐败,本身并非是最终的目的。执政党的目标,就是要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今后35年的目标,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即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进入了中速增长阶段。要实现从中等收入社会到高收入社会的提升并不容易。二战之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最初的高增长阶段后,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除了一些石油国家之外,成功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这些东亚经济体能够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内部的改革所致,也有外部国际环境的因素。东亚的经济奇迹发生在冷战阶段,冷战使得这些经济体不费力气地进入了整个西方市场,同时又赶上了后来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很不一样。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现象,例如官员腐败、社会分化、极端思想(不管左右)不断出现、各种犯罪率高居不下、环境生态危机不断等。在国际层面,西方对中国进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周边的外交环境也一直呈现出很不确定的状态,一不当心,就会发生重大危机。

在这样的环境下,制度建设成为中国赢得未来的唯一选择。无论是集权还是反腐败,把它们放在制度建设的背景下来理解才有意义。要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要用制度建设发掘进一步改革的动力机制。制度建设是去年三中全会和近期结束的四中全会的主题。三中全会尽管涵盖面很广,但主题是经济和社会改革。三中全会的关键词是“市场化”,要通过市场化释放制度红利,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是“法治”,不仅是狭义上的,即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广义上的制度建设,包括社会、行政、政治等方面。三中全会决议包括336项改革,而四中全会决议包括180项改革。尽管两者之间有些重复,但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改革和制度建设计划。如果能够实现,中国会是一个全新的国家。

细节决定成败

从制度建设来看,两个全会所通过的改革方案,既有对现存制度的改进,也有制度创新。例如三中全会所大力推动的经济市场化,就是对1990年代中期之后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当时实行“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抓大”方面只实现了一半,就是把企业整合起来,造就了一些庞大的国有企业,但市场化仍然没有到位。现在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仍然有行政和政治界别。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才能得到解决。又如,四中全会所通过的“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始讲制度细节问题。在所有国家,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制度,而在于有没有制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尽管有了今后35年的宏大计划,但要实施下去,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改革的各种阻力不会因为集权和一场反腐败运动就消失了。反腐败打掉了一些具有显性威胁的经济和政治寡头,但这并不是说寡头的危险就不存在了。在一个多元利益的社会里,改革往往会演变成利益集团之争。如何使改革挣脱利益集团之争的樊篱?再者,改革也很容易成为意识形态之争。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分化,各种不同利益也在把自己的利益上升为意识形态,在论证自己利益的合法性的同时,从意识形态层面阻拦对自己不利的改革。如何使改革挣脱意识形态之争呢?这些是没有答案的。

另一方面,这个改革的过程不能犯中共高层所反复强调的“颠覆性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小错误在所难免,但颠覆性错误必须避免。从实际层面看,这种“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既可能来自于高层,也可能来自于社会,或者两者的互动。例如,前面所讨论的意识形态争论。如果执政党把握不好,意识形态之争成为改革的主题,或者意识形态走回头路,就会是一个颠覆性错误。再如,如果经济改革(例如反垄断)不到位,又有经济寡头演变成政治寡头,又会出现类似周永康那样的事件,也会演变成颠覆性错误,那就是领导层的分化甚至分裂。又如,如果社会治理制度和基本社会正义不能实现,有可能演变成很多经济体都在面临的大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也会造成颠覆性错误。

如果既能克服改革的各种阻力,也能避免各种可能的颠覆性错误,今后的30年就能够比较顺利实现执政党所计划的长远目标。正如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所预示的,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三篇: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二、新课
1、老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2自然段)指名读

2、谁来说说老师为什么生气?(指名说)
原来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不像样,仔细观察图看看是怎么不像样的?
过渡:四个脚是歪的,而且没有挨拢,这样粗糙的样子,就是“糟糕”,是啊,其他同学交上来的是精美的泥鸭子,可爱的布娃娃,这样糟糕的小板凳真让老师生气。
3、老师生气了怎么说的?用直线勾画下来。指名回答 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那还可以怎么说?(指名说)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看看下面的两个句子哪个是老师要表达的意思。
分男女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感情怎样?指名读。齐读

小结:我们有时要想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时就可以用这种带问号的句子,虽然是问句,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反问句。

请生练习说几句反问句。

4、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他,那同学们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这时候的笑是赞扬还是取笑?取笑还可以说成什么笑?(笑话、嘲笑、讥笑) 5、引读:面对同学们无情的嘲笑,老师严厉的责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勇敢地站起来,小声说:“有的。” 过渡:难道世界上真的有比这个还糟糕的板凳吗
6、指名回答,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3自然段)师:原来世界上真的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那就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板书第一次 第二次)

看插图说说它们是怎么更不像样的。(第一个板凳三个角全是歪的,有两个角是躺在地上的,而且角的长短也不一样,凳面是斜的,如果有人坐上去肯定会摔倒的, 根本不像个板凳;
第二个板凳的有两个角很斜,但凳面是平的
7、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是他第几次做的?
他为什么要交第三次做的小板凳给老师呢?可第三次的板凳还是很糟糕呀?
出示: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它”指什么?“这两个”指什么? 用“虽然„„但是„„”造句。
比较这三次的板凳你发现了什么?(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讨论:你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做完第一个板凳后他看了看会说什么?又会怎么做?做好第二个板凳后他看了看又会说什么?怎么做? 从爱因斯坦三次做小板凳的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不气馁、不灰心、不断努力)板书。
可是原来老师和同学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读(第1自然段)齐读。
老师也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一个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永不灰心,永远追求更好的爱因斯坦,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板书改变了态度)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做任何事情都像做小板凳这样认真,有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品质,所以他长大以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我们带着对爱因斯坦的崇敬再读第三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今天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你觉得自己平时在做哪些事情时还可以做的更好? 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推荐访问: 第三个 决议 感想 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个人学习感想 党史两个决议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