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评析

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评析

时间:2022-10-30 0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年来,重庆研究者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区域旅游和特色旅游活动方面的研究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对策性、应用性研究偏多,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描述性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有待加强;“跟风、趋同”现象较严重。应加强旅游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旅游经济方法论研究,创新旅游经济研究模式。

关键词:旅游经济;区域旅游;特色旅游;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0)06-0065-07

Review of New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Chongqing’s Tourism Economics

XU Xi, HUANG Da-yo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s researchers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ics,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tourism and specific tourism activities plays active role in pushing forwar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on policy and application is big and basic theory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focus on descrip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b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phenomena such as following the trends and convergence are too many. The research on basic theory of tourism economics should be enhanced,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ics methodology should be consolidated, and tourism economics research mode should be innovated.

Key words: tourism economy; regional tourism; specific tourism; tourist; tourism enterprise; tourism plan; rural tourism; folk-custom cultural tourism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在总体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从近两年重庆理论工作者以及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旅游学术论文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特色旅游活动、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三个方面,并取得了新进展,为我国旅游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关于区域旅游的研究

区域旅游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做的研究。重庆学者的区域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域。许 曦,黄大勇: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评析

1.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是从目标、发展阶段、产业空间布局等角度对区域旅游业发展进行的宏观思考。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市发展的“314”战略布局,同年6月重庆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新形势下,结合重庆旅游发展实际,学者们就重庆区域、三峡库区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思考。

赵小鲁认为旅游业应在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加快、率先和重点发展的突破口。为此,要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主线,明确区域分工和发展重点,构建“一圈两翼”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1]。王爱忠将旅游业看做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与途径,认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能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2]。張愚则对直辖十年来,重庆市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做了定量实证分析,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强化其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促进作用[3]。詹培民在明确了要将旅游业培育成三峡库区支柱产业的目标前提下,提出要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必须构建“一线三点四区”的旅游生产力布局[4]。上述主张建议为重庆未来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区域旅游规划

近年来重庆学者在区域旅游规划方面建树颇丰。在规划基础理论方面,既有张述林、姜辽、陆敏等人结合空间思维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拟定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思路和构建跨县域旅游规划系统的思考[5-7],也有范春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王昕结合社区理念,从旅游行为导向、管理方便性角度对旅游地规划空间层次的重新界定[8-10]。其中,范春的研究较有新意,他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乡村旅游规划中的空间要素也可划分为斑(即景点斑,是旅游者获得体验和心理慰藉的核心吸引物)、廊(即“风景交通廊”,是架构旅游者和景点斑的通道,同时也承担部分景观功能)、基(即“环境基”,由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环境构成)、缘(即由乡村旅游空间的开放性特征和与周边区域旅游的协作要求构成的“周边缘”)四大部分,认为对乡村旅游作空间规划就必须要依据各要素的测度指标,重点做好景点斑—风景廊—环境基—周边缘四要素的静态设计和内部连通演变机理的安排,从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该理论为基础,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借用旅游体验场理论和形式美学理论,提出了景区交通廊道的体验空间设计方法。上述多种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引入和新的方法论的探索为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科学范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具体的实证性规划方面,重庆学者也多有涉猎。宋智以重庆歌乐山为例,认为大城市边缘旅游区的开发面临当地从城市转移承接的工业发展的威胁,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方法是通过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的深入研究,对镇域规划、旅游规划中度工业发展区和旅游开发区做明确的空间限定[11]。牟红在云阳南三峡旅游区规划中,设计引入了一种系统择优筛选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建立循环反馈筛选的要求、条件和原则[12]。应该说,两年来,重庆学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探索确保了重庆各级旅游规划的渐趋完善和科学化。

3.区域旅游合作

国内旅游学界倾向于将西部旅游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由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构成的西北板块;二是由青海、西藏构成的青藏板块;三是由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构成的西南板块。重庆地处西南,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它与西南四省在历史上息息相关、地理上紧密接壤。从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南区域的五省七方开展了一系列的互动合作。2004年9月川渝两地旅游局签订“构建长江上游(川渝)旅游圈合作协议书”,2005年3月川黔渝三省达成“共同打造川黔渝三省金三角旅游区”的协议。但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合作尚停留在政策导向和舆论影响层面,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性强,联系经济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因此,如何贯彻响应中央号召,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成为重庆学者关注的热点。

武光和陈志峰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应以空间组织结构为基础,以政府协作、产业组织为两翼来实现双赢的合作目标。在对川渝两地的旅游合作条件、合作障碍做了详尽分析后,他们提出川渝两地旅游合作应采用双核联动模式,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在空间上构建长江上游旅游圈[13]。江薇薇从创新旅游发展规划的角度入手,首次提出了将西南五省市130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滇黔桂川渝绿色生态旅游共同体,创造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新空间的构想[14]。曹华盛则从博弈视角,分析了多年来长江三峡因为跨区域、流域性的特点造成的利益主体分散、同质化景区恶性竞争、三峡旅游品牌形象模糊、整体发展受制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组建联合管理机构,创新参与者,实现旅游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变旅游运作模式为核心的“三峡旅游竞合博弈战略”[15]。而骆永菊、王孔敬则针对三峡库区,从空间布局着手,提出了以“重庆、宜昌、万州”为基地,以沿江10个大县市为节点,形成四大“金三角”特色旅游拓展区,并通过对各区不同的定位以及跨区跨省的旅游线路设计来实现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案[16]。

除了上述针对跨区、跨省的区域合作问题的探讨外,区域内各地县以及区域内政府、企业间的合作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陆敏、张述林运用整合理论,紧紧围绕“重庆都市一小时经济圈”,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服务设施三方面综合考虑,将圈内各地县区联系起来,提出了培养旅游增长极、旅游增长轴,形成旅游圈层结构的圈内旅游整合模式[17]。袁中智关注旅游信息问题,提出政府、企业、媒体信息机构要三方联合,将本区域形式来源分散的旅游信息,按需要进行筛选、融合、类聚、排序,构成一个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信息资源体系,通过统一的发布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各方的需要,服务区域旅游发展[18]。曹华盛则通過实证研究,以长江三峡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目前重庆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促销中存在的宣传错位与差异,为下一步探讨政府如何将区域旅游战略、旅游规划具体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市场运作中提供了借鉴[19]。

4.区域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与环境协调的开发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同,它被认为是森林公园、峡谷林地,甚至广大农村实现核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代表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但对此,重庆学者却有不同看法,例如张勇就强调指出生态旅游只是一种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是一种可独立开发的旅游方式、旅游产品,盲目粘贴生态旅游的标签对营销有害无益[20]。蒋玲也认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以生态乡村旅游旗号进行的旅游开发对农村的大气、水、土壤、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21]。因此,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的环境测度监控体系,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刘俊在对比了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的状况后,提出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应将重点放在加快专业化队伍的组建和实施标准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两个方面[22]。田喜洲从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法律措施、规划保护措施、技术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23]。王昕、席建超、葛全胜则着眼于实际,一个从社会和经济利益群体协调角度,采取德尔菲法构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24]。席建超、葛全胜还从生态系统响应和游客主观认知的双重视角,对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做了研究[25]。上述探索和实证研究对指导实践活动意义重大。

二、关于特色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

关于乡村旅游,国内采用较多的是王兵的定义,即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游乐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游乐方式。对于乡村旅游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目前学界已有共识。但在如何构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针对重庆特色发展地区乡村旅游,重庆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与思考。

张述林、姜辽等从宏、微观角度入手,在点式思维、链式思维及面式思维等空间规划的思维理念指导下,借助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等空间设计理论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点、乡村旅游产品线、乡村旅游分区进行了宏观规划,同时对乡村旅游景观元、乡村旅游景观链、乡村旅游景观场进行了微观设计,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分析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概括出其空间发展思路,即主城都市圈、渝西都市环、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一圈一环两翼”构想[26]。邱继勤着眼于重庆独特的资源、市场、区位、政策优势,在对重庆乡村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品单一,布局失衡,经营落后,管理缺失”四大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后,提出了包括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产品开发模式、构建多元化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农业经营模式、构建合理有序的新型旅游农业管理模式和构建完善有效的旅游农业政策保障体系在内的未来重庆乡村旅游农业发展对策[27]。

李艳娜和黄大勇针对乡村旅游示范区,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的32个指标及相应权重,并设定了指标标准,有利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28]。李雪花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原因,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9]。巴芒从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出发,指出要保障农民根本利益,构建和谐三峡库区,股份合作制应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三峡库区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最佳经营管理模式[30]。毛勇认为乡村旅游是传统旅游的一种替代产品,它具有整体产品的概念,在产品域上体现为核心产品域、辅助产品域和扩张产品域三个层次,可从观光、体验、度假、康体养生和体育冒险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层次和营销方面注重产品组合策略的运用[31]。谢欣强调了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对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了金融支持政策,包括商业信贷支持、政策性金融支持及保险支持[32]。

2.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近年来,随着武隆县连续7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体育旅游业逐渐为重庆学界所关注。但许良、潘灿晨、张世威、宋成刚等学者普遍认为重庆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不足,体育旅游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体育旅游产品与目的地开发不足、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明确市场定位,整合资源、开发特色体育旅游模块,加强外生机制建设,建立人才和中介机构等下一步发展对策[33-35]。张云耀则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可信度检测、回归分析、频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举办多届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做了深入分析,进而指出标志性体育事件要成功举办离不开“事件的营销战略、事件自身的策划与管理、当地社区的参与支持”三大要素,而三要素中当地政府、餐饮企业、住宿业以及商业部门的发展支持,活动举办的长期赞助商和热心的当地观众又是决定体育事件举办成效的重要因素[36]。该研究应该说对目前重庆主城和区县异常活跃的体育赛事兴办热潮有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3.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并进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寓学习于休闲之中的旅游体验方式,是一种知识含量高、参与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重庆学者的民俗文化旅游研究除沿袭传统的资源梳理—开发问题分析—对策制定的思路外,较突出的特色是出现了一些基础研究和结合地方产品策划的文化创意构想。 

赵瑞、罗仕伟运用旅游生态学理论对渝东南少数民族旅游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进行研究[37]。李旭东探讨了民族旅游的真实性,认为民族旅游的真实性应象征性地构建在世俗—神圣、破碎—完整、熟悉—陌生等二元概论的后者,这是决定民族旅游产品能否让消费者觉得真实,从而体验“本真自我”的关键[38]。笪玲从综述角度对国外宗教旅游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做了详尽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微观和文化层面提出了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的体系框架[39]。田喜洲对包括库区和重庆在内的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其特色、价值做了认真梳理,提出古镇是继古国、古都、古城之后的又一个旅游开发热点,应在合理论证、规划基础上,对其进行主题式、互补式、保留式、综合式开发[40]。管维良从恢复重现古镇风貌与古镇功能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以“驿道文化”促进旅游并拉动走马镇经济的一系列举措[41]。

除上述几种特色旅游研究外,近年来兴起的温泉旅游、影视旅游、自驾车旅游、残疾人旅游等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黎健斌介绍了美国发展残疾人旅游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残疾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42]。陈楠、张云耀以残疾人为调查对象,利用无助理论对其旅游障碍、旅游参与意图进行了实证性分析[43]。朱妍以重庆市民外出旅游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引入ASEB栅格分析法,提出了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四大策略[44]。宋林琳指出重庆拥有世界品质的温泉旅游资源,但目前温泉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本地温泉企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客源市场单一,温泉品牌效应尚未凸显[45]。

三、关于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研究

1.旅游者行为研究

旅游者行为研究属旅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目前这部分研究较为薄弱,相关文献较少。对国人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和道德弱化行为的研究是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亮点。胡传东、王婷婷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入手,分析了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性质,指出人口过剩和公共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的扭曲、旅游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旅游的负外部性、旅游产品的短缺、旅游消费的大众化是造成旅游者道德弱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而公共精神缺失、人权意识淡薄、小农思想、封建特权意识和从众心理是造成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内在心理因素,并提出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并建立健全旅游法规制度[46-47]。

2.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近年来,重庆学者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目前劳动人口丰富、高素质人才短缺、旅游人才流动频繁、流失严重等问题非常突出。田喜洲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體制不完善,员工满意度不高。为此,他在多篇文章中,运用模型分析、数量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影响旅游业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积极心理资本,强调了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提出构筑良好的企业及个人发展前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构建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提高员工精神回报等多项解决思路[48-50]。而在财务管理方面,刘红英则认为加强完善旅游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体制是核心,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双管齐下,才能使旅游企业健康成长[51]。

另外,在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具体企业的研究方面,小费回扣问题、集团化问题、品牌化经营问题始终是研究焦点。其中,田喜洲将研究锁定于小费回扣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小费研究状况,清晰界定了小费、服务费和服务价格,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旅行社与导游的委托—代理模型,提出通过制度设计和行政手段来解决导游监督和回扣等问题,完善现有导游管理机制[52-54]。陈雪钧关注饭店管理,研究了饭店品牌资本的构成及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国际化的障碍[55-56]。郑璐、郑亚章和刘芳、乜堪雄则探讨了旅行社企业的合作营销和旅行社集团化问题,指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竞争压力的增大,只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企业,将旅行社集团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57-58]。

四、旅游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重庆学者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区域旅游和特色旅游活动方面的研究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分析这些研究资料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我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策性、应用性研究偏多,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缺乏。(2)研究方法以描述性定性分析为主,较单一,定量分析有待加强。(3)研究主体为高校学者和研究机构的人员,一线企业参与研究者很少。(4)研究中的“跟风、趋同”现象较严重,许多研究仍停留在浅层的“资源、原则”罗列和“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上,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重庆旅游经济学者下一步研究应注意以下内容:

1.加强旅游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但目前国内学术界旅游经济学基础研究氛围缺乏,研究成果分散、不扎实,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独特研究方法。与国内学术界学科基础研究氛围缺乏相关联,重庆学者在研究中也对旅游基础理论表现出忽视的态度。在近450篇学术论文中,战略型、应用性、对策类文章居多;涉及旅游行为研究、旅游传播学研究、旅游经济运行规律、旅游政策研究的较少;而涉及旅游经济学理论体系、学科性质、旅游本质等学科“本原研究”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未来如何借鉴和吸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与创新基础理论平台,构建旅游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应是重庆乃至全国旅游学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2.强化旅游经济方法论研究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方法的研究要完成描述研究、解释研究、预测研究和规范研究四个连续的层次。研究者不仅能够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性基本层次研究,更要善于进行预测事物未来、寻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预测和规范研究,用高层次的研究指导决策。在规范研究中,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者们大都运用数学模型、分类模型或空间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有现实意义的结论,研究的问题也比较深入而且有代表性。而分析近年来重庆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70%采用了文字描述方法,只有8%采用模型分析,10%采用数量分析方法。这说明学者习惯于运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且侧重于较低层次的论证和阐述,学术重复建设或搭便车现象严重。因此,强化完善旅游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提高其实践指导效用也是下一步学者的研究重点。

3.创新旅游经济研究模式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但从目前的研究主体看,来自一线产业和企业的研究很少,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因此,需要探索旅游研究模式的创新,打破旅游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边界,打通研究与实践共行的通道,以与产业界共建研究基地等形式,将理论研究主动推向实践;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支持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和重大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小鲁.基于城乡统筹战略视野下的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基本思路[J].重庆行政,2008(2).

[2] 王爱忠.旅游业在重庆“新特区”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15).

[3] 张愚.重庆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时代经贸,2008(3下旬刊).

[4] 詹培民.長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带生产力布局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 张述林,姜辽,张彦歌.空间思维观下的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刍论——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8(5).

[6] 张述林,姜辽,高鑫.耗散结构理论在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7] 张述林,陆敏.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旅游规划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8] 王昕.基于旅游行为的旅游目的地空间层次与管理[J].人文地理,2009(6).

[9] 范春.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探析[J].经济地理,2009(4).

[10] 范春.基于体验旅游的景区廊道空间设计[J].人文地理,2009(2).

[11] 宋智.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区规划的生态学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

[12] 牟红.三峡库区旅游产品的衍生和转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13] 武光,王清雨,张海龙.重庆与四川旅游合作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14] 曹华盛.论长江三峡旅游竞合博弈[J].特区经济,2008(9).

[15] 骆永菊,王顺克.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整合思路及对策[J].人民长江,2008(1).

[16] 王孔敬.三峡民族地区多元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旅游业的深度发展[J].江苏商论,2008(12).

[17] 陆敏,张述林.基于整合理论的大都市圈旅游整合研究——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例[J].旅游论坛,2008(6).

[18] 袁中智.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1).

[19] 曹华盛.旅游目的地促销的政企合作分析——以长江三峡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9).

[20] 张勇.对生态旅游研究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8(2).

[21] 蒋玲,陈玉成.新农村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6).

[22] 刘俊.生态旅游标准建设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9).

[23] 田喜洲.论美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

[24] 王昕.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

[25] 席建超,葛全胜.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

[26] 姜辽,赵瑞,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4).

[27] 邱继勤.试论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

[28] 李艳娜,黄大勇.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与标准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4).

[29] 李雪花.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探析[J].开发研究,2008(5).

[30] 巴芒.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市场,2009(39).

[31] 毛勇.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32] 谢欣.乡村旅游的金融支持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

[33] 许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背景下秦巴山地体育旅游开发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34] 潘灿晨.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35] 张世威,宋成刚.构建三峡库区“两江四岸”体育旅游长廊的构想[J].体育学刊,2008(4).

[36] 张云耀.标志性体育事件成功的要因分析——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例[J].旅游学刊,2009(7).

[37] 赵瑞,姜辽,罗仕伟.渝东南少数民族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

[38] 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9] 笪玲,张述林.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与我国宗教旅游研究体系构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0] 田喜洲.论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开发[J].旅游论坛,2009(6).

[41] 管维良,驿道文化.走马古镇的保护、开发与利用[J].重庆社会科学,2008(8).

[42] 黎键斌,杨晓霞.美国发展残疾人旅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3] 陈楠,张云耀.基于无助理论的残疾人旅游障碍与旅游参与意图关系研究——结构方程式模型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9(9).

[44] 朱妍,赵毅.重庆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市场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45] 宋林琳.重庆温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7).

[46] 胡传东.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7] 王婷婷.矫正公民旅游失范行为对策探究[J].才智,2008(7).

[48] 田喜洲.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接待业员工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5).

[49] 田喜洲.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接待业员工满意度指数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50] 田喜洲.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2008(2).

[51] 刘红英.浅谈旅游企业财务核算管理中的一些现象[J].科学咨询,2008(7).

[52] 田喜洲.国内外小费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9(12).

[53] 田喜洲.论小费、服务费及服务价格[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3).

[54] 田喜洲.旅行社与导游委托代理模型解析[J].旅游学刊,2009(6). 

[55] 陈雪钧.论酒店品牌资本构成与经营策略[J].江苏商论,2008(2).

[56] 陈雪钧.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国际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2008(10).

[57] 郑璐,郑亚章.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初探[J].价格月刊,2008(11).

[58] 刘芳,乜堪雄.基于价值营销理念的旅行社合作营销模式探讨[J].市场营销导刊,2008(6).

(编辑:南 北;校对:杨 睿)

推荐访问: 重庆 评析 新进展 经济学研究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