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全文完整)

2023年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08 1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全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篇一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1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国家:英国

(3)背景:

①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活动

(4)经过: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1841—1842年,英扩大战争,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至南京下关江面。(广东——天津——林则徐被撤职——广东(侵占香港岛)——南京)

(5)结果:

①《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之后,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以下特权:

a.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

c.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

d.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e.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

(6)评价:

①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由主权完整的、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部分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

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思想上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国家:英国、法国

(3)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国联络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决定武力解决问题。

(4)经过: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并于年底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5)结果:

①《天津条约》(1858):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北京条约》(1860):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6)影响:

①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沙俄乘机强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④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时间: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

(2)背景: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在列强侵入中国、清政府卑躬屈膝、指望不上清军的大背景条件下爆发的,具体表现:

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广东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这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根本原因。

②面对英军的入侵,腐朽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承担起反帝斗争的重担。

(3)过程:

(1)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2)经过:第一次包围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冈聚歼。三元里人民借助下雨,敌军武器优势不能发挥的有利条件,取得辉煌战绩。插图“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缴获的印章及佩剑”和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记载的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战绩。英军动用增援部队解围。

第二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借用中国官员的力量解围,说明清朝的统治已腐败至极,但人民反侵略的行动并未因此中止。

(4)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4.《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

〖评价〗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类型〗

典籍文献类

〖时间〗

1842年10月8日 1843年7月

〖地点〗

广东虎门 香港

〖背景〗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内容〗

①“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③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评价〗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便利了所有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

6.《天津条约》

〖时间〗

1858年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7.《北京条约》

〖时间〗

1860年

〖背景〗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

〖内容〗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2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时间〗

1851-1864年

〖背景〗

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产品大量涌入,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生计。

③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

〖经过〗

(2)兴起: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

(3)发展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各王使用口诀记忆:东洋传来消息,南风在北纬十一度,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4)高潮:经过北伐、西征、东征,于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奋战两年,最后失败。但它深人清军腹地,牵制大量清军,为西征军制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武装湘军作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③东征(天京保卫战):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人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转折: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①原因: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期后,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

②过程: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不料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③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6)后期防御战: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国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又攻破江南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此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7)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嗣攻之下。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2.《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

(2)背景:

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4)内容:

①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方法)。

③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5)评价:

①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成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标志,对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及中共土地政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②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首先,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其次,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6)未施原因:

客观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主观上:空想,无法实施(根本原因)。

它宣布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这幅美好的“天国”蓝图,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平均地保有少量土地财产,但生产、生活资料却要归圣库,这就无法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它只是空想。

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根本无法实行的空想。

3.《资政新篇》

(1)背景: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性质:是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3)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4)内容:

①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②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③文化: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和文化改革,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外交: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独立自主)。

(5)评价:

①先进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亡;担负起反侵略历史使命,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成为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指导,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偏师北伐、定都南京等战略决策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合绞杀。

(4)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①领导者:都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

②斗争方式:都采取武装斗争

③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形式来发动和组织群众,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④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5.影响: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是由于民族危机加深。

②纲领:太平天国运动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只有“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

④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

⑤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义和团运动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拜上帝会

〖背景〗

1843年夏天,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中落第,开始确立拜上帝的宗教信仰,不久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内容〗

1.思想:“皇上帝”是唯一真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清朝统治者实乃“阎罗妖”,号召群众“共击灭之”。

6.天京事变

〖时间〗

1856年8月

〖背景〗

①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封建皇权思想腐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导火线:洪秀全与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激烈争夺,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过程〗

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杨秀清及其家属;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下诏诛杀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评价〗

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夺权势导致的内讧及分裂。

a.政治上:领导核心损失殆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陷入危局

b.军事上: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

c.思想上:美好的理想失去号召力,人心涣散,思想危机加剧。

d.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7.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

〖背景〗

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国家建设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过程〗

再破江北大营(1858)——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1860)——受挫上海——安庆失陷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同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

②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解围。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③进军苏南,受挫上海

④安庆失守和英王牺牲

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3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

1894年-1895年

〖国家〗

日本

〖背景〗

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目光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远东成为争夺的焦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侵略朝鲜和中国。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涌现出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人物。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结果〗

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

1900年-1901年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直接原因: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联合发动。

〖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

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海海战

〖背景〗

1894年9月,中同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突然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蓄谋已久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迎战。

〖意义〗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直接结果: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总体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仍重创敌舰,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最后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出击,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过程〗

①日军入侵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②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意义〗台湾抗日军民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运动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猖獗(宗教侵略),地方官府袒护,民怨颇深。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甲午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洋教遍布,灾难深重;发生严重旱灾;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山东各地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过程〗

①兴起:1898年,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农民和手工业者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②发展:1899年秋,遭到袁世凯镇压,从山东转移到直隶,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将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

③高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八国联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运动达到高峰。

④失败:慈禧西逃,令清军铲除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运动遭到失败。

〖评价〗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失败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发松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行动盲目。如“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造成了义和团的迅速失败。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在逃跑途中,她下令“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是反帝反封建)

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6.《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内容〗

1.割地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

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设厂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7.《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背景〗

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故名《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①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两北、西南等地区。

②俄英侵略新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过程〗

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除伊犁外),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②收回伊犁:清军收复南疆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80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与此同时,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交涉伊犁问题。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结果〗

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两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9.新疆设行省

〖时间〗

1884年

〖背景〗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一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初年,本意是“新收复的疆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俄国强占中国西北边境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沙皇俄国军队又侵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为巩固边疆,1876年,清朝派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到1878年,收复了新疆大部领土。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上《遵旨统筹全局折》提议建新疆行省。1884年11月16日(旧历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以使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任命刘锦棠为新疆行省首任巡抚。

〖评价〗

新疆建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实现了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

10.“扶清灭洋”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11.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狂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中国,争相吞噬,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内容〗

德国认为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最适合建筑海军基地。1897年,德国派军舰侵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俄国于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还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英国趁机于1898年强租九龙半岛及香港附近的岛屿,又强租威海卫为军港,并宣布广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于1898年4月胁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

〖评价〗

帝国主义在华夺取势力范围,建立军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广州湾的许多沿海战略要地,使中国门户洞开,京畿腹心要地也处于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篇二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政治军事:

(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北坡;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组织准备: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7.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内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9.中共八大:

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意义:它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10.文化大革命:

原因: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文革的指挥机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一月风暴(一月革命):1967年,上海;
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后果: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之中。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1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徘徊的原因?由于未在思想上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老一辈革命家纷纷提出要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内容: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改革开放决策;
拨乱反正。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国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表现:(1)提出初步的构想——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2)治国安邦总章程:全国人大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3)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
写入宪法: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13.一国两制

含义:一是指同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背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形成过程: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功运用:
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回归条件: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回归意义: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对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世界——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1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停止炮击金门。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1980年后。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

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协议,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a.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b.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篇三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衰亡: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实质: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作用(目的):
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意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次于丞相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作用: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评价: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 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

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

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

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 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
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
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革命的准备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4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5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7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

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 辛亥革命 ① 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 ②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 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 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 ⑤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 ⑥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 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⑧ 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
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中共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 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
制定党的纲领;
明确中心任务;
选举领导机构。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
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 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诞生的影响: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第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政协会议筹备会议: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通过《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就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4、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封建专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统一、独立,进入新时期、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背景: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判断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坏 ①文革初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批斗、抄家)②刘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夺权武斗)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②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③1979年通过《刑法》 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加强《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宪法为核心形成体系:我国立法特点:体现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原则;

4、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与实施: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新进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观念形成法制共识;
依法打击犯罪查处腐败打击伪劣产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治国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2、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英国:主权换治权;
中国:主权不容谈判。1982年谈判;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2.表现: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

⑥八项主张;

3、前途:两岸统一(政坛变动,原则不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篇四

第二单元(2)

一、选择题

1.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面对巨大的帝国版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4.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后期的改革

5.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第1页,总10页

7.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9.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10.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
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
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
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1.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某中学开展了“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些事实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a.布维斯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 c.纳尔比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 d.陶片放逐法规定必须放逐那些不称职的雅典国家公职人员

12.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
“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此材料反映了

a.雅典民主特点是人民主权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政治权力 c.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d.雅典城邦内等级森严 1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14.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第2页,总10页

1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6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民喜欢蓝色海洋 b.蓝色象征着和平与祥和 c.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7.《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18.与以下图片相关的制度出现在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 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0.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2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2.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第3页,总10页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4分)(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24.(10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可排除a项;
综合题干“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选b。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c错误;
d项无法体现。2.d 【解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
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
c不对,“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d.3.d

答案第4页,总10页

【解析】

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a与史实不符,b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4.b 【解析】

根据“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一信息,联系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5.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此题应选c项 6.d 【解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故此题应选d项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8.c 【解析】

。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没有体现。9.d 【解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d。10.b 【解析】

注意限制词“直接目的”,题干中的避嫌、注重证据等,应是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a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cd表述片面,因此选b。11.a 【解析】

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因此布维斯不可能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答案选a 12.c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

注意题干信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说明成年男性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选c 13.b 【解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古希腊的地理特点是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将陆地隔成小块,这种特点使它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更适合它的国家政治形势应该是b——小国寡民。答案为b。14.a

【解析】民国四年即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杰出领袖人物;
这在当时(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
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15.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
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古希腊文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所以现代人利用人工海洋试图展现希腊文明的特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无法凸显希腊文明的特征。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约束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维护平民自身的利益,平民通过斗争将原先的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1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它最早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答案选c,a发生在梭伦改革之前,b发生梭伦改革时期,d项发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19.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21.a 【解析】

答案第6页,总1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bc项是直接的影响;
d项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2.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
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c。a、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23.(1)特点:人民主权(1分)

(2)特点:轮番而治(1分)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4分)(4)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
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6分)【解析】略 24.(1)三省六部制;
不同意;
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古代雅典:集体决策

(3)海陆交错、平原被山地切割、海岸线长而弯曲、岛屿众多等;
民主政治 【解析】略

机动题

1.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
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成文法 4.《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

答案第7页,总10页

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建立10个地域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8分)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d 【解析】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

答案第8页,总10页

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境内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土地分成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下适合建立城邦国家。故选d。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c。ab项材料未体现;
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契约的实行的问题,而是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3.c 【解析】

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
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
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③两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而①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④是伯利克里改革的举措,①④两项不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7.d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8.b 【解析】

从材料“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良善者”。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
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
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9.(1)参加公民大会有工资和津贴。(2分)

(2)积极意义:①代表了古代人类在民主政治制度探索中的最高峰;

②塑造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和民族性格;

③推动工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只限成年男性公民。它的民主

答案第9页,总10页

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解析】略

答案第10页,总10页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篇五

第二单元(1)

一、选择题 1.《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雅典司法程序混乱 b.公民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c.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d.司法、监察与立法合一 2.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典,他的答复是:“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材料表明

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 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 4.古罗马:“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手铐,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这样一行字。„„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奴隶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 b.奴隶主给奴隶戴上了铁项圈以防逃跑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 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强调:“法律科学不应如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西塞罗这段话 a.诠释了罗马法的哲学内涵 b.概括了罗马法的社会来源 c.试图否定法律的社会属性 d.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

6.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a.是一种僭主政体 b.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7.2011年,希腊总理在谈到债务危机时说:“今天的希腊己经处在了悬崖边缘,只有他用双手抓着岩角,万丈深渊之下是整个欧洲。”如果他掉下去,整个欧洲将受到巨大冲击。历史上希腊也曾对欧洲近代民主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②“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倶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9.《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
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的歧视说明它的局限性 c.说明《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0.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12.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b.外邦人有公民权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d.人们轮番而治

13.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但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因此,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这说明罗马法 a.形同一纸空文 b.带有民主因素 c.体现全民意志 d.违背平等原则 14.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b.变革法律,施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十二铜表法》

d.颁布《民法大全》,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

1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众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6.一位学者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说明该学者认为

①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②程序公正并不表示结果公正 ③雅典民主存在体制性危机 ④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这里提到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指的是罗马人先后形成了()①《十二铜表法》 ②公民法 ③万民法 ④自然法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家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他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依据是()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敕》 d.《民法大全》 20.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1.“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a.平民政体 b.公民意识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约 22.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相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当法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就得到了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不再是参政的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家境有多暗淡。„„雅典公民不因照顾小家而忽视国家,连我们当中从事商业的人也有很好的政治观点。如果一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们不认为这是无害的品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性格。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我们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总之,我想说: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伯利克里 请回答:

(1)根据所学,举两例说明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3分)

(2)根据材料,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试举例说明这些优势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实?(5分)

(3)请简要说明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4分)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梭伦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里。

——伯利克里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我们的制度”包括哪些主要机构?(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由材料中的“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可以反映出对死刑判决的慎重。2.d 【解析】

“全希腊人的公款”“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说明雅典对希腊其他城邦采取了霸权政策,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则达到了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故选择d。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说明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批判和抗争,即直接民主制度过于感性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义性,过度的直接民主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也是古希腊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制度处于衰落时期,他也是民主制度维护者,从材料中看审判程序是公正的。4.d 【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c,所以排除;
a项中的“被戴上了铁项圈”符合材料,但是“奴隶犯罪后”材料没有说到,故排除;
b项符合材料所述现象,但是题目要求是“从本质上说明”所以需要透过这一现象去看本质,所以d最符合题意要求。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西塞罗强调的是法律科学是从哲学中推演出来,表明他对于法律的思考并不是基于一种经验的理解,也就是法律不是从司法和立法中推演出来的,换言之,法和正义是更加根本的事物,即以此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故选d。6.c 【解析】

考查罗马的政制,按照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的阐释,对国家权力的分配,部分归王政,部分归显贵,部分归民众,强调了各阶层的对政治的参与,故选c。7.c 【解析】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雅典的国家机构实行分权的原则,同时强调法律面前公民都有平等的民主权利,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8.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妇女权利受限制的史实,说明了罗马法的局限性。故选b。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没有政治权利;
c项错误,说法绝对,《民法大全》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社会矛盾。d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妇女的权利的问题,并未涉及到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问题。10.c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3世纪时,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c项正确。11.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
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50名公民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a项。12.c 【解析】

“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希腊各城邦相互的独立自主,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各城邦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希腊并没有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b说法错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范围。其他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13.b 【解析】

“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说明理论上罗马法是民主的,但是根据“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可以看出,实际的结果是穷人一般没机会当选官员。所以b最符合题意。【答案】c 14.b 【解析】

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就曾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编纂成文法。此后,随着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继续,罗马进一步调整了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也不断促进国家立法工作的继续进行。这也是万民法诞生的主要背景。1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说明柏拉图已经看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政治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备选项中c项表述符合上述特征,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16.d 【解析】

“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说明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直接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而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因此选d。17.a 【解析】 ①《十二铜表法》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②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bc27)。③万民法形成于3世纪。④自然法是贯串罗马法发展史中的一种法制精神,不是某种具体的法律。因此排除④,选a 18.a 【解析】

从材料“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和“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cd三项都没有得到体现。19.b 【解析】

公元前5 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陈列于罗马广场,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故选b。a项错误,习惯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4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
cd项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法律,与材料时间不符。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国家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说明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能够说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a b d三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c项说法材料中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2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2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含义强调海洋文明有助于个人自由思想的形成,个人的眼界较为开阔和行动也更加自由;
而生活在平原上的人思想相对保守,结合所学不难判段出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也不利于个人眼界的开阔,所以d项不是海洋文明的积极成果,而a b c三项则是海洋文明的积极影响的产物,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23.(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发放“观剧津贴”等(3分)

(2)优势: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多数人)的手中;

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担任公职取决于才能而不论贫富;
每个公民都关心国家事务,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没有充分落实。真正能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是少数的男性公民。(5分)

(3)雅典保障了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
但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离真正民主相距甚远。它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4分)【解析】略 24.(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2分)

(2)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4分)(3)评价:积极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政治运作方式,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局限性 :雅典民主与现代意义的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 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6分)【解析】略 机动题 1.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无论是为了罗马人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为此,罗马人

a.颁布成文法

b.完善公民法 c.实施万民法 d.提出习惯

4. 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5.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6.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下列对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出现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岛和天然良港众多 b.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c.城邦制度的形成 d.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做支撑

7.下边漫画中的文字为“他欠了我30 个银币没还,按照罗马的法律,它应由我处置”。该漫 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c.维护私有财产 d.法律至上

8.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一一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之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一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6分)(2)根据材料二,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西塞罗自然法观念?(4分)答案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理解。从所述三幅图片分别呈现了雅典在雕塑、戏剧、建筑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对雅典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反映,由此分析备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2.d 【解析】

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a、b、c项都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故选d。3.c 【解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通过法律来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高低,违反此项法律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此项举措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利贷对民众的盘剥,这也说明罗马注重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所以答案选d,a项是罗马法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 c两项材料中也无法直接说明。5.a 【解析】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法律建设逐渐形成完备体系;
bcd不对,“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说法不当,如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仍是世袭制,“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说法不当,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帝国之前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选a.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海、多山、岛众;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政治;
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d表述不正确,应是工商业发达,因此符合题意。7.c 【解析】

根据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罗马法维护的是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在财产与个人自由冲突时,法律维护的是财产的权利。故选c。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是否存在着公民之间权力的不平等;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没有告诉,就没有法官的原则;
d项错误,法律之上说的是和个人权力之间的比较,材料也未涉及。8.c 【解析】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c。

9.(10分)(1)原则或观念:无罪推定原则;
注重证据的原则;
追求公正合理的原则;
尊重传统的观念:轻视妇女的观念:保护弱者的倾向:反对刑讯逼供的倾向: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等等。(6分)

(2)自然法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的司法实践和操作中不可能真正实现;
任何法律都具有阶级局限性,存在一定得缺陷,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2分)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人们对自然法所提出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宗教不能禁止,我们也不能违背它(2分)【解析】略

推荐访问: 必修 单元 测试卷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五篇)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