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心得体会 > 五个必由之路心得体会300字【优秀范文】

五个必由之路心得体会300字【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16 13:5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个必由之路心得体会300字【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五个必由之路心得体会300字【优秀范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5篇

第一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三一文库(>

第二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观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心得体会范文

  观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有感

  该片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主题,全景式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以风云激荡的感人故事,铺陈出一部国家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是由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响亮回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该片全景式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风云激荡的感人故事、国家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是由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引领中国走向光辉前程,避免中国重蹈前苏联的悲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比如西方国家的殖民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比如我国的封建时代和改革开放时代。历史教会我们的不仅只有伤痛,还有变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现代以来,历经几代领导人都坚定不移的道路。这条必由之路带领着中国人走向繁荣和富强,一扫往日的衰败,让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话语者。我们要将改革开放坚持下去,现在是40年,未来还会有80年、120xx年,新时代有新的使命,相信在这条必由之路的指引下,中国会越来越好。

  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播出,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作为最基层党员干部,既是改革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一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身先士卒,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挑起重担子,担起重责任,把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党的建设、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感想

  路走得再远,不能忘了走过的过去;路走得再长,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该片把历史与现实,把传统和新时代结合,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用怎样恢宏的语言描绘改革开放都不为过。

  政论片《必由之路》围绕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进行了探索,带来的启示是坚持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找到了一条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正确的必由之路,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即是在更高的站位上来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的。该片向我们揭示了改革开放是革故鼎新的变革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而破除僵化的进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变革。

  改革开放更是一条一往无前的奋斗之路。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而言,实际上是在攀登一座没有勘探过的险峻高山,退一步会前功尽弃,实现惊险一跳就能登上山顶。

  社会主义使一个古老的中国焕发出一种蓬勃的生机和活力。40年历史征程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庆祝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再出发,进一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其要义之一,即是要重新反思和认识改革开放本身。40年前,我们所理解的改革开放,是冲破苏联模式和僵化教条的改革开放,是杀出血路、开创新路的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开放,是具有中国第二次革命意义的改革开放。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对决定中国命运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即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路。

  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民族实现了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必由之路必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作为最基层党员干部,既是改革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一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身先士卒,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挑起重担子,担起重责任,把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党的建设、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有感范文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xx政治工作部联合制作拍摄了八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该片全方位回顾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40年历程,书写出一部国家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全片共有八集,分别是《历史之约》《关键抉择》《伟大跨越》《力量之源》《立国之本》《兴国之魂》《大国之盾》《共同命运》。

  该片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主题,深刻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持续探索取得的成果,响亮回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前,人们群众急切地盼望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又因僵化的思想尚未得到彻底转变,中国在前进中徘徊。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持续召开36天之久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亲自拟定了发言提纲,发表一些对重大问题的看法。邓小平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的迫切性,他认为,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xx强调了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以及人民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观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心得体会范文

第三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方法、新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讲话的新精神、新特点,如何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有着内在的逻辑,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特点。

  以弄清“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为导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先进性。明确提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四个”历史经验总结和弄清“两个历史时期”关系为依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首次从社会主义的500 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梦的17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60年、改革开放探索的30年四个不同视角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价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要求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要“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南引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为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水平为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指明道路、条件和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总结和最新飞跃;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寻梦170年的历史总结和承传;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总结和最新成果。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优越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劲提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进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风光独好,中国道路更是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昭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未来挑战应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备无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倒逼式改革、供给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都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为如何“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四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的理想与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正经历空前的社会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谓中国梦,不是某个中国人的梦想,而是能代表中国国家精神的最具代表性的中流砥柱之社会群体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实现现代化,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努力就有广阔的空间。

十八大报告说得好: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每个党员同志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为自己祖国美好的的明天而奋斗。这样我们自己就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深深的连在一起。自己所做的努力,不仅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轰轰烈烈的事迹不会经常有,但是平凡之中见伟大,自己要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是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我想这才是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共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第五篇: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一: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有500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如何付诸实践,是后来人的使命。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轰然倒下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认真宣传阐释党的思想理论,更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比如,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就需要重点回答。再比如,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需要重点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要在研究重大问题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6.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非常有限。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90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二: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攸关党的生命和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以其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原则性、生动的发展性、缜密的体系性和深沉的人民性,具有极其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厚重的历史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道路问题的阐发,目光如炬,鉴往知来,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一是理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及其演进,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迄今已有30余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90余年长期奋斗的历史基础;而为了更为精准地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应进一步放宽历史的视界,回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500年长时段。习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亦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人民选择性,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呈现。

二是理清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是理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明确两者是不容割裂、对立乃至相互否定的。“灭人之国,必先乱其史。”习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绝不能动摇。

鲜明的原则性

回溯历史是为了洞悉现实和开拓未来。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犹如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恰似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论述,具有钢铁一般坚定的原则性。这一原则性突出体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守。“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从历史看,一国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该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运不绝如缕之际,各色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均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拯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

从现实看,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向未来看,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要求我们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国内国际道路问题纷争中,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势,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我们看准了、认定了的人间正道。

生动的发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是“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我们正在进行的,乃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亦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价值,但真理之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灵魂。

首先,既要念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真经”,又要练好运用其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不断推进科学理论和制度的中国化、本土化,进而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突出体现在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开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不搞无谓争论,但须敢于碰硬,不做乡愿。“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就要在研究重大问题上下真功夫、硬功夫、深功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再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修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必修课”。应当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缜密的体系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又各具内在的体系性。这种缜密的体系性,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这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有益成果,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这套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深沉的人民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我们党建立以来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因为我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能够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乃至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正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那么,当代中国最大的“仁”,即“人心所向”是什么?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最大的“义”,即“得仁之路”又是什么?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忘初心,求其放心,才能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让我们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重要论述,依仁蹈义,舍命不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一: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攸关党的生命和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以其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原则性、生动的发展性、缜密的体系性和深沉的人民性,具有极其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厚重的历史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道路问题的阐发,目光如炬,鉴往知来,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一是理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及其演进,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迄今已有30余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90余年长期奋斗的历史基础;而为了更为精准地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应进一步放宽历史的视界,回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500年长时段。习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亦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人民选择性,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呈现。

二是理清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是理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明确两者是不容割裂、对立乃至相互否定的。“灭人之国,必先乱其史。”习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绝不能动摇。

鲜明的原则性

回溯历史是为了洞悉现实和开拓未来。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犹如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恰似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论述,具有钢铁一般坚定的原则性。这一原则性突出体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守。“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从历史看,一国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该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运不绝如缕之际,各色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均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拯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

从现实看,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向未来看,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要求我们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国内国际道路问题纷争中,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势,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我们看准了、认定了的人间正道。

生动的发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是“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我们正在进行的,乃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亦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价值,但真理之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灵魂。

首先,既要念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真经”,又要练好运用其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不断推进科学理论和制度的中国化、本土化,进而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突出体现在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开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不搞无谓争论,但须敢于碰硬,不做乡愿。“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就要在研究重大问题上下真功夫、硬功夫、深功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再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修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必修课”。应当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缜密的体系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又各具内在的体系性。这种缜密的体系性,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这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有益成果,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这套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深沉的人民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我们党建立以来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因为我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能够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乃至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正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那么,当代中国最大的“仁”,即“人心所向”是什么?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最大的“义”,即“得仁之路”又是什么?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忘初心,求其放心,才能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让我们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重要论述,依仁蹈义,舍命不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方法、新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讲话的新精神、新特点,如何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有着内在的逻辑,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特点。

以弄清“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为导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先进性。明确提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四个”历史经验总结和弄清“两个历史时期”关系为依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首次从社会主义的500 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梦的17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60年、改革开放探索的30年四个不同视角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价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要求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要“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南引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为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水平为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指明道路、条件和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总结和最新飞跃;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寻梦170年的历史总结和承传;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总结和最新成果。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优越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劲提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进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风光独好,中国道路更是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昭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未来挑战应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备无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倒逼式改革、供给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都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为如何“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三: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1]学习、研究和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由之路,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各民主党派思想,继续挖掘改革动力之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半资本主义经济脱胎出来,进行了根本的制度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未来的社会向哪处走、社会该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摆在了领导人面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唯物论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动力都是因为矛盾的相互作用,那么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上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彼此的作用构成的。[2]恩格斯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

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基本矛盾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2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中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毛泽东高屋建瓴的观点为我们后期领导人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判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我们才能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对社会发展来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明确了如何让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后,当时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国民生产的举措。中央政府对非社会主义经济类型开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国有化运动和强制性地改造产权制度,是当时确立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以后,则开始确立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而当时的各民主党派也都从“肝胆相照”的方针出发,大力支持党中央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在上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工商界人士积极响应、以身作则,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解决社会矛盾就必须改革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建设,受到了前苏联社会发展的很多影响。无论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初期,前苏联都向中国输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指导,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才结束。可以这样说,那一时期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直以仿效前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为特征。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特有的社会结构一直使向这种制度学习的过程大打折扣。

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主义分析表明,一个人为设计的经济制度肯定会造成社会演化的无秩序状态,并可能导致社会危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这样一种人为的非市场导向设计的制度。

历史的车轮注定在1978年以后重新辉煌启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前。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非常清醒的意识到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到:“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他在这里说了很长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实质上是赞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当时的经济发展现实中,生产力的动力作用根本发挥不到位。对此,邓小平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指出,“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所致”。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革问题,他指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革命,是全国人民的长期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又说:“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把改革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为他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什么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的是看其能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能否直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能直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而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手段,并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自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6]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恩格斯这个预见十分宝贵。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还没有被说明。邓小平则科学、正确地答上了这道历史性难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必然与社会主义发展同步,必然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因而改革是客观的,是长期的,将伴随社会主义始终,将推动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

1978年以后的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中国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中国的老百姓们发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系”,而并不是与“某一种社会理论”的联系。与前苏联东欧相比,中国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稳定性和领导交替的连续性,使得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而这一步骤的实质就是不断摒弃人为的非市场导向的制度。消除计划和市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构件,是中国经济制度创新的前提。

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出现其实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并不是深刻的宏观经济危机而进行改革的。在改革发动之初没有必要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对发动改革来说是理想的。和处于过渡时期的许多其他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不同,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压力而不是对深刻的经济危机的反应,无需采取重大的稳定措施意味着它不需要‘休克疗法’。中国还受益于其与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历史联系,这一联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所引起的制度创新,在方向、速度、形式、广度、深度和时间路径上是渐进的、科学的、稳定的。

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发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速度、进程以及它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所形成的行为虽在人们的观察范围之内,但是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预期。改革以及因此而解放出来的生产力早已体现在中国经济规模的壮大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之中。

三、改革路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之建议

“中国的改革下一步如何进行”,国际社会众多的文献认为,中国持续多年的改革的动力现已经减弱。“好走的路已经走完”,下一步改革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源于中央政府对改革进程的控制能力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消极或抵制态度,而且也来自民众的支持态度和国际社会的合作态度。从国内改革目前的实践来看,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会加大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这主要是由前一阶段渐进式改革的部分不彻底因素所造成的,而这些不彻底的因素正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初始性条件。

改革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改革的根本路径是沿着利益调整(即“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的;二是很多情况下有些急功近利,遇到问题“绕道走”,这在价格改革和利率改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都不足以解决转轨过程已经面临和持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如失业、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笔者仅从价格改革措施滞后这一现象分析说明改革还未彻底的表现。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90%以上的零售商品、8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85%以上的农产品都已经市场化。尽管面临着这一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我们在农产品、能源和利率等方面,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使得这些领域的价格改革明显滞后。价格改革措施滞后的现象使得市场运行无法按照市场供应规律安排生产。这些领域的改革因为不能及时跟上快速的开放市场,就容易制造出孳生大量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的温床,投机意识必然出现。

一个可以辨明的事实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种活动与金融活动的关联日益密切,这就使得看似是一些国内的经济调整活动不得不需要协调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一些因素。欣慰的是,我们的党已从科学、发展的眼光发现并正视这些问题,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就足以证明这一事实。

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笔者认为,上海要实现在2010年基本搭建好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必须要“软硬兼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此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尤其是在软件建设方面。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广大成员,绝大部分是经济界的精英,早在本世纪初民建上海市委就专门成立了金融工委,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民建成员积极发挥其参政议政的履职能力,主动贡献其专业的背景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验,为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改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奠定一个社会的法制和道德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完善的解决,必然出现的就是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而不断增加社会紧张感。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法律,重塑道德,进而成就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律、道德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法律和道德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反面,处于正面的是法律,处于反面的是道德。道德一般不易为我们直接感受。建设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一方面要求不能疏忽道德的建设。从市场经济制度的演变看,西方曾经通过殖民地制度和战争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但是,在道德动机上却一直没有走出“合法化危机”的阴影。可以想像,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以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腐败寻租和礼崩乐坏来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本原始积累,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就完全偏离了规范的社会秩序运行方向,这也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方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法律和道德,这两者应该从其动机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经济学认为这两者都是的本质即是“如何通过利己主义行为实行利他主义”,这种表述最早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斯密从区分英文词汇“怜悯”和“同感”的语义开始研究,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同情心是因为“怜悯是对利益受损者的关怀,保留人类具有的‘兔死狐悲’的感觉,从而对利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建立起同感”。在此基础上,斯密又建立了“自是”和“自非”的概念来判断道德的起源。自是和自非的关系,借用一句中国的俗语来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斯密认为,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最后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化,使得很多情况超出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经验基础,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一些“调整”,因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境况每况愈下。

"利己”是道德伦理发展和建设的出发点,因此在当前强调道德和法律新秩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审慎地看待我国本土关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传承习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去私欲,存天理”的传统道德观念。现代以来,依据那种纯粹的、无私的革命道德标准来看,时下的社会道德恐怕只能用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道浇漓”来形容。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并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如何把握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一定需要结合法律的完备工作。法律的完备过程,并不仅仅限于立法的程序,还需要执法、守法和法律的普及推广工作,甚至还要包括在法律框架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环节。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后不久,江泽民再次将治国思想完善,他将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视作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他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实践的就是此理论依据。

四、披荆斩棘,必将辉煌

回顾过去三十年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进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基本确立了市场化的体制。但这个体制还没有完善,其中既有市场化不够的方面,也有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因而,对改革的反思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同时要避免“泛市场化和过度市场化”。

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化不够导致的。如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政策所掌控的市场,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摆脱“圈钱工具”的功能。由于市场化建设不够,导致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重重,投资者没有得到保护,无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信贷市场的市场化不够,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大量贷款流向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造成银行呆坏账减了又增。如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不够,不仅使普通劳动者难以获得有效的寻求工作的渠道,也无法健全有序高效的经理人市场。这不仅影响到普通人的就业,也使得国有企业对管理者的选择过多使用行政手段,进而也无法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如产业投资领域的市场化不够,导致民间资本无法进入一些产业,其不仅无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在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隐患。如垄断产业的市场化不够,导致消费者承担着较高的消费价格,典型的是电信产业的固话业务。由于垄断,使得在技术飞跃发展,通信市场不断扩张、通信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消费者还要被迫接受通信价格不断提高的现实。可以说,因为市场化改革的不到位,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以较高的资源消耗来维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必须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建设,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改进。

我们在强调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对改革理论的准备不足和对改革复杂性的认识不够,在改革过程中,在个别领域还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有关对过度市场化的讨论实际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的无效”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个是对某些利益集团从过度市场化中牟取利益缺乏足够的警惕。市场化改革无疑强调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这种改革方向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以市场化取向为改革方向的理论,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的无效”问题。传统的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只要是一个没有磨擦、信息完全、竞争充分的市场,价格信号就可以调节市场实现均衡。但当人们认识到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后,就会发现,市场也存在失灵的时候,一个经济活动可能会带来负的“外部性”,而这有时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当前存在的诸如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市场、依赖市场而造成的。因此,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市场化问题,应该进行反思并纠正。

而对于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但现在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利益集团影响改革方向的观点,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客观讲,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从积极方面看,这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只有具有不同利益的团体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渴望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才会产生民主决策的基础和机制。而当前所要做的,是能够让每一个利益集团都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和渠道,而不是让那些力量强大且掌握政治技巧和经济资源的集团获得片面的利益。

对改革进行反思是必要的。拒绝反思改革,盲目推进改革的做法,与全面否定改革同样不可取,其对改革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作为民主党派中的一员,我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荐访问: 必由之路 心得体会 五个必由之路心得体会300字 五个必由之路的心得体会300字 必由之路心得体会500字